第一章
复邮件弹了出来,只有短短一句话,却带着三个感叹号:Perfect!!!
Exactly
what
I
want!!!
工坊里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年轻工匠们激动地击掌相庆,连几位老匠人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看着眼前这充满希望的一幕,再想起在家乡经历的种种,恍如隔世。
吴会长走过来,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眼含笑意:小徐,看到了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们的路,走对了!
我重重点头,握紧了拳头。这只是第一步,但它证明了,技术与传统并非不可调和,只要人心对了,路就对了。
然而,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屏幕上跳出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我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急促的声音:是……是徐铭吗我是你家乡镇上的,张师傅他……他出事了!
05
张师傅的困境
张师傅他……他出事了!
电话那头急促的声音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破了工坊里刚刚升腾起的热烈气氛。周围的欢呼和笑语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变得遥远而不真切。我握着手机,指尖冰凉,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
出事了张师傅那个固执地守着老规矩,把我视为洪水猛兽的老人
出什么事了我的声音有些干涩。
具体我也不清楚,好像是……是跟人动手了,为了抢一点木料,人被打了,挺严重的,送到县医院去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吞吞吐吐,充满了犹豫。
挂了电话,我站在原地,脑子里一片混乱。成功的喜悦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冲得七零八落。吴会长注意到我的脸色不对,走过来关切地问:小徐,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我摇摇头,强压下心头的波澜,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没什么,吴会长,家乡那边……一点小事。
但我知道,这不是小事。张师傅的倒下,像一个沉重的符号,预示着某种结局。
这边的匠心数字工坊,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茧成蝶。
数字技术的引入,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过去需要老师傅耗费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勾勒、放样的复杂图案,现在通过3D扫描和电脑辅助设计,几个小时就能生成精准的三维模型。年轻工匠们坐在电脑前,鼠标轻点,就能对纹样进行细微的调整、组合、甚至创新。数控雕刻机则承担了最耗时耗力的打胚工作,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过去单调的敲击声,精准地将设计转化为粗具雏形的木雕。
徐哥,你看这个龙纹,我加了一点祥云的元素,用软件模拟了一下光影效果,是不是立体感更强了一个叫李浩的年轻工匠兴奋地把屏幕转向我,眼睛里闪着光。
旁边的老匠人王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摸着下巴点头:嗯,这想法不错。机器打胚打到这个程度,剩下的精雕细琢,咱们上手就快多了,还能把更多心思放在神韵上。
效率的提升是惊人的。原本一个月最多只能出几件精品的工坊,现在产量翻了几番。更重要的是,工匠们不再被繁琐的重复劳动束缚,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去尝试更大胆的创意。想象力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可以借助技术翅膀自由翱翔的鸟儿。
我们和那位华裔设计师合作的胡桃木笔筒系列一炮而红。简约的现代设计,融合了古镇木雕细腻繁复的传统纹样,这种东西方美学的碰撞,精准地击中了国际高端市场的审美点。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不仅是那位设计师的追加订单,还有通过他介绍来的其他品牌和买手。
徐先生,你们的作品太独特了!我们正在为一家米兰的奢侈品家居店寻找供应商,你们的产品非常符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