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子夜的更漏声里,青女用稻壳灰调和砖泥。当她将掺着百越海盐的陶土拍进模子,砖底自然形成的龟裂纹,竟与地宫铜齿轮的咬合痕分毫不差。更夫的梆子敲过五遍,砖模内侧突然浮出墨线,那是阿父当年在咸阳绘制的阡陌划分图。

    春耕前的细雨中,青女随晁错巡视京畿田亩。新翻的黄土里埋着半截秦砖,残垣上地脉安稳四字已风化,露出底下用朱砂写的岁取无竭——正是骊山《作务志》里被雨水晕开的字迹。她悄悄将改良后的代田法砖埋进田角,砖面的雀鸟图腾在春泥中展翅,恰似二十年前新郑城头掠过的流矢。

    太液池的冰初融时,青女接到胶东王刘寄的聘书。青铜匣里装着半片郢爰金,齿痕与阿父临终前攥着的金饼完全吻合。匣底垫着的楚式锦缎上,用鱼鳔胶绘着琅琊假海图的完整版本,终点处的红绳结,正是祖坟陶瓮的方位。

    胶东多盐碱地。青女抚过砖模上的海浪纹,故意在耐盐碱稻的图示旁,刻下直道戍卒咳嗽时溅血的形状。当砖窑开窑那日,窑火映红她鬓角的白发,与窦太后当年腕间玉璜的血色沁纹一般无二。

    秋熟的谷香漫过函谷关时,青女在未央宫残垣发现密道。石壁上用青铜锉刻着秦隶,内容正是阿父当年未敢写入《作务志》的地宫机关图。她摸着石壁上深浅不一的刻痕,突然明白每道划痕都是当年刑徒的血滴所拓——那些被筑进路基的骸骨,早已化作砖窑里的火魂,在每块汉砖的纹路里重生。

    冬至祭天的前夜,青女将最后一批改良砖坯推进窑炉。砖面休农息民的字样间,她用楚地红漆点了三十七颗星——对应着直道上三十七处埋尸点。当窑火腾空而起,火星中浮现出阿父校正弩机的剪影,而他脚下踩着的,正是千万块刻满农谚与血泪的汉砖。

    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时,青女从窑中取出第一块成品砖。砖背未打磨的毛边处,三道锉痕自然连成墨字——这是她从未说出口的姓氏。指尖抚过砖面尚温的纹路,她忽然听见千万个声音在砖中低语:那是骊山的夯锤、直道的羊角、琅琊的潮声,还有所有将血与骨烧进陶土的匠人,在两百年后的汉家天下,终于凝成了让黔首吃饱的方砖。

    第十章

    胶东蜃影(前166年)

    船驶过成山角时,青女手扶舷栏,看浪花撞碎在礁石上,溅起的水珠里映着半片秦砖——那是昨夜修补舵轮时,从木缝里抠出的残片,砖面耐咸二字的隶刻间,嵌着细小的贝壳碎屑,与琅琊假玉璧的珊瑚虫孔如出一辙。

    胶东王宫的朱漆门轴转动时,青女闻到了熟悉的桐油味。门扉内侧用鱼鳔胶贴着层薄绢,上面画着简化的地宫机关图,弩机悬刀的角度竟与她改良的代田法砖模暗纹完全重合。迎接的谒者袖口露出半截红麻绳,绳结样式正是当年妹妹未系完的双股花。

    滨海之地,十年九涝。胶东王刘寄的青铜酒樽磕在案几上,震落几星丹砂。青女注意到他腰间玉具剑的穗子,编着六国文字的暗纹,其中墨字的写法,与阿父刻在韩地陶罐底的符号分毫不差。她推过装着耐盐碱稻种的锦囊,指尖划过袋口,触到了内衬上的直道车辙印暗纹。

    暮色浸透盐场时,青女蹲在泛白的田垄间。手中秦砖残片的棱角划开盐壳,露出底下潮湿的青泥——正是子婴当年说过的新郑窑泥。她忽然明白阿父为何在郢爰金齿痕里藏入海潮刻度:这些被海水侵蚀的土地,需要的正是用六国窑泥混合的陶管排水。

    子夜的月光照着新制的陶管模具,青女在模壁刻下琅琊海图的潮汐线。当掺着牡蛎粉的陶土填入模子,自然形成的龟裂纹,竟与地宫铜齿轮的咬合痕迹严丝合缝。更夫的梆子声中,她听见远处传来《薤露》的楚调,与当年咸阳破城时的埙声一模一样。

    春耕祭海那日,青女将第一排陶管埋进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汉砖简介 >汉砖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