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田。管身上的雀鸟图腾对着成山角方向,喙尖所指正是祖坟陶瓮的方位。胶东王的祭旗掠过田头时,她看见旗角绣着的驷字徽记,与直道商贩的黥印、地宫陶俑的刻痕完全重合。

    暴雨突至的申时,青女在工坊发现密道。石壁上用青铜锉刻着秦隶,记载着徐福东渡前藏匿的海产典籍,其中煮盐成卤的秘方旁,画着与阿父《作务志》相同的地煞标记。她摸着潮湿的砖缝,忽然发现每块砖的排列,竟暗合着骊山刑徒坑的方位图。

    秋晒盐仓的正午,青女收到长安来信。窦太后的绢书里夹着半片郢爰金,齿痕间嵌着新刻的农谚:旱则资舟,涝则资车——正是当年直道上对付暴雨的排水术。她抬头望向泛着盐霜的田垄,改良后的稻穗已抽出新芒,穗尖滴落的水珠,在砖面映出阿父校正弩机的剪影。

    冬至前夜,胶东王宫突发大火。青女在火场废墟捡到半块烧裂的砖,砖芯里露出的炭化麻线,正是用楚式双股结编的《耒耜经》残页。她忽然想起谒者袖口的红麻绳,想起阿父坟中那截未系完的绳头——原来所有的传承,早在二十年前的焚书夜,就已烧进了每块汉砖的骨髓。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亮盐场,青女看见陶管排出的淡盐水,正沿着砖面的墨字纹路渗入田土。远处传来渔民的号子,唱的是楚地《丰年》的调子,却混着琅琊海潮的节拍。她蹲下身,摸了摸新出土的汉砖,砖面五谷丰登的隶刻间,三道浅沟若隐若现——那是阿父留在世间的,永不褪色的血痕。

    data-faype=pay_tag>

    第十一章

    河渠星图(前162年)

    黄河水患的急报传入胶东时,青女正在改良煮盐灶的陶砖。灶壁嵌着的秦砖残片突然迸裂,露出砖芯里熔铸的细铁丝——那是当年直道排水渠里用过的防锈术,铁丝纹路竟与地宫铜齿轮的辐条分毫不差。

    瓠子决口,漂没十六县。谒者的竹策滴着水珠,青女看见他鞋帮沾着的河泥里,混着几粒烧化的郢爰金碎屑。案头摊开的《禹贡》图上,她用青铜锉在兖州水患处刻下三道浅痕——正是阿父在骊山标记渗水层的符号。

    车驾驶过荥阳时,青女隔着帷幔看见决口处的浊浪。水中沉浮的房梁上,缠着半截红麻绳,绳结样式与妹妹当年系在陶罐上的一模一样。她摸向怀中的《耒耜经》残简,简背疏川导滞的朱砂字,此刻正映着河伯祠倒塌时的火光。

    治河工地的夯声震耳欲聋,青女蹲在新筑的堤坝旁。手中汉砖的棱角划开淤泥,露出底下层叠的秦砖碎块,每块砖面都刻着不同的水纹——有骊山陶管的排水波、直道沟渠的分水线,还有琅琊海潮的退浪痕。她突然明白,父亲当年刻进砖里的,何止是农书,更是整部六国治水图。

    砖芯需掺河蚌粉。青女将胶东耐盐碱稻的秸秆捣碎,混进陶土。当砖模内侧浮现出黄河流域的星图,她惊觉星点位置与地宫暗弩的悬刀坐标完全重合。更夫的梆子敲过三更,远处传来楚地《河广》的歌谣,与当年新郑护城河的呜咽声如出一辙。

    文帝的车辇亲临决口时,青女呈上特制的护堤砖。砖面河清海晏的隶刻间,她用鱼鳔胶绘了幅微型水系图,源头正是祖坟埋经的陶瓮位置。皇帝的玉圭划过砖面,在导河入海四字旁,留下与阿父校正弩机时相同的校准刻痕。

    子夜巡查堤坝时,青女发现护堤砖的缝隙间渗着荧光。凑近细看,竟是地宫铜齿轮上的磷粉,在砖芯秸秆灰的催化下发出微光。这些被筑进堤坝的汉砖,此刻成了暗夜里的引路灯,照着治河工匠们搬运材料的路径——正如二十年前,父亲用相邦线照亮直道的路基。

    春汛退去的清晨,青女在河泥里捡到半块烧熔的郢爰金。金饼表面的齿痕,竟拓印着黄河改道的最新走向。她忽然想起徐福的假玉璧,想起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汉砖简介 >汉砖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