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材料不拘于精铁,需收集民间废弃兵器;第三事,铸剑过程,太子须亲自参与,须知大凡剑名剑,都是有灵。要有诚实意。
6
载舟剑魂
唐肃宗点头应允。三个月后,渭水之滨的铸剑坊火光冲天。萧断水带着一众工匠,将从各地征集来的,断戈残戟投入熔炉。唐肃宗亲自动手,身着布衣,为铸造剑炉鼓风添炭。陛下可知道,为何要收集这些破旧兵器萧断水问。肃宗摇摇头。
因为它们承载着将士们的血泪。萧断水将一块暗红的铁坯浸入渭水,腾起的水雾中仿佛浮现出无数张年轻的面孔,真正的神兵,不是斩断流水,而是凝聚人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顺应民心,方能平定战乱。太宗乜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当明白铸剑如铸人。
如果当年玄宗皇帝不如此轻信外族,古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萧断水说了很多,按理这是大忌。但唐肃宗明白,大唐天下,早已失去民心,一场安氏方乱!
大唐荣耀已经日落西山,只剩下帝国黄昏。两人沉默不语中,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剑快要铸成功日子里
,正值郭子仪收复长安的捷报传来。这把没有华丽纹饰、看似普通的长剑,被命名为载舟。萧断水将剑交给肃宗后,再度悄然离去。
此后数十年,有人在敦煌见过他为戍边将士打造佩刀,有人在扬州见他教孩童锻造玩具小刀。每当有人问起断水剑的传说,他便指着奔流不息的江河:水本无形,何以断之但人心若定,流水亦可成势。
直到暮年,萧断水回到长安旧址。此时的长安城虽已重建,却不复往日繁华。他在曾经的断水铺遗址上,种下一棵柳树。春风拂过,柳枝轻摇,如同流水,亦如他波澜壮阔却又归于平静的一生。而那把载舟剑,则成为了大唐中兴的象征,被供奉在太庙之中。
7
断水再现
大历年间,吐蕃骑兵越过高原直奔陇山,进逼凤翔。残酷无情攻城战,打了几个月,黄昏下残阳如血,将城头戍卒的甲胄染成暗红。一名少年蜷缩在箭楼角落,怀中紧抱着一柄残破的断剑——正是从萧断水当年收集的废铁中熔铸而来的边角料。
阿爹说过,这剑是断水先生亲手打的。少年喃喃自语,剑锋缺口处映出他倔强的眼神。他的父亲是城中铁匠,三年前为护百姓转移,被流矢射中倒在渭水河畔。
此时,城下忽然传来马蹄声。一位独臂老者策着瘦马缓缓而来,灰白长须间隐现刀疤,腰间悬着把竹制剑鞘——正是消失多年的萧断水。吐蕃将领见状大笑,张弓搭箭直射老者咽喉。
箭矢破空之际,萧断水抬手轻挥,竹鞘竟如灵蛇般卷住箭矢。他朗声道:老夫要与你们主将赌命!若败,自当献上项上人头;若胜,便退兵三十里。
吐蕃大营内,金盔将军斜倚胡床:中原人果然疯癫。听说你能断水本将便以帐前溪流为赌。
萧断水望向溪水,忽然想起年少时与兄长在溪边铸剑的光景。那时他们总说,水最柔也最韧,就像铸剑需刚柔并济。他抽出竹鞘中的断剑——那是载舟剑重铸时特意留下的残片,剑身布满岁月侵蚀的暗纹。
看好了。话音未落,断剑已划出弧线。众人只觉眼前白光一闪,溪水竟凭空断成两截,惊起满溪银鱼。待水波重新合拢,岸边芦苇齐刷刷被削去半截。
这...这是妖术!吐蕃将军色变。萧断水却摇头:非也。水能断,因人心已断。你等铁骑踏过之处,妇孺哀嚎,血流成河,此等暴行,天怒人怨,岂有不败之理
当夜,吐蕃军悄然退兵。少年追出城外,却见老者已在渭水渡口。老伯,您的剑...少年举着断剑奔来。
萧断水抚过剑身缺口,笑道:你看这剑,虽断犹坚。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