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大唐,虽经战乱,只要人心未散,终有重铸辉煌之日。这剑,便送与你吧。

    少年接过断剑时,发现剑柄内侧刻着小字:抽刀断水非本意,护得江河万里平。待他抬头,老者的身影已融入暮色。

    此后数十年,这柄断剑在民间辗转相传。每到危难之时,总有义士持剑而起。直到元和中兴,一位年轻诗人夜宿渭水驿馆,听闻此剑传说,

    挥笔写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千古名诗。而诗句背后的故事,却如渭水之波,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诉说着一个铸剑师用一生领悟的真理——真正的断水之术,不在剑锋,而在守护山河的赤子之心。

    8

    剑魂传承

    长庆元年,洛阳白马寺的晨钟惊起寒鸦。一个佝偻身影蹒跚而入,怀中裹着的残破剑匣,在青石地面拖出刺耳声响。老和尚合掌迎上:施主,这断剑已在此供奉三十载,可是来取

    来人竟是当年守凤翔的少年,如今已鬓生华发。他颤抖着解开布帛,那柄断剑虽锈迹斑斑,剑锋缺口处却依然泛着冷光。寺中长老轻叹:萧先生临终前,曾托人送来半块竹鞘,说是要等有缘人。

    竹鞘与断剑相触的刹那,一道暗纹骤然显现——那是蜿蜒如河的图腾。少年恍然想起,萧断水离开时,渭水渡口的老船工曾说,那晚老者对着河水低语:剑有魂,水亦有魂。

    此时,河朔三镇叛乱再起。少年带着断剑投奔武宁军节度使李愬帐下。校场演武时,他挥剑劈向木靶,竟有一道水雾凭空浮现,将木靶拦腰截断。李愬大喜:此乃神助!当年断水先生铸剑护国,今日足下必成栋梁!

    战事胶着之际,少年率死士夜袭叛军粮仓。火光中,他望见敌方主将腰间佩剑——赫然是当年陷害萧氏兄弟的样式。记忆如潮水翻涌,他怒吼着挥出断剑,剑锋与敌剑相撞的瞬间,竹鞘残片突然迸发出青光,将对方长剑寸寸震碎。

    叛乱平定后,少年捧着断剑回到渭水。他在萧断水种下的柳树旁,挖出半块刻着载舟二字的青铜残片。当断剑、竹鞘、铜片合而为一时,河水突然逆流而上,在夕阳下织就一道璀璨光瀑。

    消息传至长安,时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连夜赶来。他望着波光中的剑影,提笔在河畔巨石上题下:断水非断流,断尽人间不平事;载舟复载魂,载来天下太平时。

    光阴流转,这柄断剑最终沉入黄河故道。但每当浊浪排空,总有人说看到剑光在浪尖闪烁。千年后,考古学家在古渡口遗址发现刻着萧字的竹片与残破剑首。

    9

    黄河古剑

    北宋政和年间,黄河决堤,淹没曹州数县。朝廷征调民夫疏浚河道时,一名年轻河工在淤泥中触到硬物。扒开泥沙,半截布满绿锈的剑柄赫然入目,青铜上蜿蜒的水纹图腾,与岸边镇河铁牛身上的刻痕如出一辙。

    这是不祥之物!监工挥鞭欲砸,却被路过的老河伯喝止。老人颤巍巍抚摸剑柄,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断水剑...当年祖父说,这剑入水则安澜,见血则鸣冤...

    消息传到东京,金石学家赵明诚连夜赶来。他在烛光下细细端详残剑,突然指着剑身暗纹惊呼:此乃唐代断水一脉的铸痕!你们看,这波折纹路恰似黄河九曲,与《金石录》中记载的萧氏剑谱不谋而合!

    正当众人惊叹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队官兵疾驰而至,为首的是蔡京府上的管家:陛下听闻出土古剑,特命我等带回汴京鉴赏。老河伯拦在剑前:此剑镇压河妖,动不得!管家冷笑,示意士兵动手。

    就在官兵触碰剑柄的瞬间,黄河突然轰鸣如雷,浊浪冲天而起。残剑发出清越龙吟,锈迹剥落处,隐约可见载舟二字。管家吓得瘫倒在地,官兵手中兵刃竟寸寸断裂。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断水萍踪简介 >断水萍踪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