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另外它还有几个位置比较关键。
枕穴:枕外粗隆。
翼穴:顶骨、颞骨、额骨与蝶骨交接处(两侧各一)。
内脏:体内的非骨头与肌肉的部分。如肝、心、肺等器官。
筋膜:连接到內臟的结缔组织。
大鱼际:大拇指基部肥厚的部分;
小鱼际:小指下方的肌肉则称为小鱼际。
内旋:若将肢体向内旋转,学企鹅走路时,双脚就是呈外旋的状态。
外旋:与内旋相反。
淋巴系统帮辅:任何促进淋巴液流动的治疗技术皆可称为淋巴帮辅。
使用淋巴辅助的理论来自,畅通淋巴循环可移除有毒物质并促进抗体循环,的原理。
这类技术最适合用在感染与中毒的情形。
这是常用几个位置,以及一些基本的系统。
简单了解一下,方便下面的手法的开展以及下文的描述。
第447章
颅荐椎2
这个淋巴帮扶系统,有两个常用的方法。(作用是排毒,自已促进血液的循环)
第一个方法:
施术者把手放在患者的脚底。
患者双脚以每分钟约180次(每秒3次)的速度,交替踢踏施术者的双手,直到病患腹部出现颤动为止。
单脚踢踏的距离只要5~10厘米就可以,不用踢得很远。
整个过程持续约5~10分钟。
第二个方法:
施术者站在患者头侧,将手放置在患者前胸。
请患者做较为深沉的呼吸,吐气时,治疗人员双手贴住肋骨,随着往后下方移动。
当患者要吸气时,双手要固定住肋骨或胸廓,使其无法往头侧移动。以上挡住吸气的动作重复3~4个呼吸循环。
做完3-4个循环之后。
当患者在吸气动作一开始的时候,治疗人员立即把手放开。
此时应可听到嘘嘘的声音。
以上手法可重复2或3次。
这是两个淋巴帮扶系统的操作方法。
颅荐椎此类的手法,最考验精细的敏感的触诊程度。
所以平时的时候,要多练习手指的敏感程度。
江云初经常诊脉,手指的触觉非常的灵敏。
而普通人则需要一些训练,提高自已手指的灵敏度。
诊脉的技巧是,诊脉之前,放空自已,身心放空的去感受。
这个也是一样的。
平时可以自已没事的时候,触诊自已的桡动脉,也就是中医讲的寸口脉的位置。
也可以触诊两个太阳穴的位置的跳动,感受血管跳动的规律。
快慢,大小等等。
也可以仔细感受,看自已身体两侧的跳动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请持续感受,如果不一致,那就感受一下,到底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当自已触诊自已的血管跳动有一定心得的时候,就可以去给别人触诊。
那么被触诊的人,应该是整体放松的,放轻松的,自然呼吸。
这时候去感受。
而施术者的力量,也应该尽量的小,也就是前文之中说的,大概5g的力量,很轻。
越轻柔越好。
为什么要做这种触诊的锻炼。
这就涉及到一个颅荐椎的理论。
他认为,人体是有扩张期和收缩期的。
人的人体,是伴随着人的呼吸,进行不容易被人察觉到的,变化的。
所有的位置都是。
尤其是以人的颅骨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