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毕生在土中刨食;还有一些聪明的读书人,能够金榜题名成为官员,他们的日子会比农夫好一些,不过也仅此而已,他们得日夜操劳,而且杀身之祸随时都能加身——为父皇当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对着面露忧色的妻子笑起来:“私下说句不敬的话,父皇同样很辛苦,他每天要看几百、上千封奏章,因为不放心官吏的操守,父皇还要把六部每一笔报上来的账都自己再算一遍。这世上所有的人都过得很辛苦,不用说人,哪怕就是我王府养的狗,为了有东西吃它也得对着生人不停地叫,对不对?”
我是少有的幸运儿,因为父亲是皇帝,我姓朱,我不需要付出太多辛苦就能享有这一切,衣食无忧,妻妾身上尽是绫罗绸缎,再有权势的官员见了我还是要磕头。嗯,其实我也要付出一点点,那就是忠诚,只要我不造反,我就该是堂堂的亲王,这个地位没有人能撼动。
“我读书不多,但是我也明白,从秦、汉以来,乃至唐、宋,还不知道有哪个亲王造反成功了。说起最早的汉七国之乱,我一直觉得吴王很愚蠢,不就是削藩么?难道被削了一点土地就能让你吃的饭少两个菜、还是住的宫殿塌两间房?七老八十了还不服老,还闹腾,最后闹得脑袋搬家、子孙诛尽无遗孑,何苦呢?看看我,父皇就没给我封地,只是让我带着几个卫的兵帮着皇家保卫边疆——以前是父皇,现在是我那侄子,封给我的地盘实际上只有一个燕王府,可我过得还是不错啊。即使当上皇帝,我也不能多吃两碗饭——怕撑着,也不会为此再多套两件衣服在身上——嫌太重。”我说话的口气很轻松,妻子听着听着也露出一丝笑容。在官吏和部下面前我要保持威严和体统,也就是在妻子面前我说话的口气可以变得这样轻松。
当上皇帝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被削藩,不必担心某天皇上突然听信了小人的话认定我要造反,把我的亲王王爵拿走了。可是,按说削爵不应该削到我头上,我手里也确实没有什么好削的,我只有一座燕王府,虽然我在这座王府住了这么多年和它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是如果皇上给我修一座新的,我情愿把这座交还——再怎么削你也得给我座王府,对吧?你总不能看你亲叔叔流落街头,对吧?这一座王府大小的地皮你是削不去的,我又没有造反。
“我去一趟京师,见到皇上,一切就都水落石出了。”我对妻子保证道。
和妻子的意见不同,父皇为我选的讲经禅师坚决反对我去京师。他说,朝中有小人不停地离间我和皇上的叔侄之情。这位姚广孝禅师是佛门弟子,诵经拜佛是他的本分,但他似乎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志向也与一般僧侣截然不同。当初父皇为我们兄弟挑选高僧时,他偷偷地对我说,要送我一顶白帽子。王爷戴上一顶白帽子——这世上的人想一想大概都会明白其中的含义。我就向父皇把他要到了身边,那时他只是想当个智囊,帮我出谋划策如何讨父皇欢心,让我有机会成为太子。
但是大哥去世以后,尽管姚广孝不断地帮我出谋划策,但父皇还是没有选我当太子而是选择了大哥的遗孤。对此姚广孝一直内愧于心,觉得很对不起我这么多年对他的信任,不过我并没有责怪他什么——父皇英明神武,岂有人能够轻易猜透他的心思,或是轻易影响他的决定?
我依旧把姚广孝留在身边,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他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当初那个帮我实现太子梦的人物,他已经成为我的知心朋友。而现在这个朋友正激烈地反对我进京的决定,认定此去是自投罗网。
在这一点上,其实姚广孝说的也没有错。父皇去世、皇上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同母所生的一个弟弟——周王抓走了。皇上信用的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都视藩王为威胁,而另一个大臣方孝孺虽然稍微温和,但也从来没有为诸位藩王说一句话。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