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口感!
我躲在储物间翻着惨淡的销售报表,指甲在
本土化改良失败
的字样上划出深深的痕迹。手机突然震动,是陆沉舟发来的语音:定位发我。
他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却让我眼眶发烫。
三天后,他背着鼓鼓囊囊的帆布包出现在门店,里面塞满了各种茶叶和实验器具。先从茶底改起。
他顾不上倒时差,直接扎进操作间。美国的茶叶市场与国内截然不同,他尝试了十几种本地茶叶,都无法复刻出记忆中的茶香。不行,必须用国内的原叶茶做基底。
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喃喃自语,但要怎么解决成本和运输问题
纽约门店的原料危机比想象中严峻。美国FDA对进口茶叶的农残标准近乎苛刻,我们首批货柜被扣在海关。
顾南洲凌晨三点打来视频,衬衫领口松到第三颗纽扣:我找到一家加州有机茶园,但他们的乌龙茶发酵度不够。他翻转镜头,展示实验室里模拟国内气候的恒温箱,如果用厌氧发酵技术强行催熟……
陆沉舟突然闯入画面,抓起茶叶揉搓:你当是在酿红酒他甩下一份航空加急单,福建茶农现采的鲜叶,走特殊生鲜通道,36小时到货。
我看着两人隔空交锋,突然意识到:一个在用商业规则开辟生路,一个在用行业底线死守阵地。
当他把新调配的奶茶递给路过的金发女孩时,我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女孩眼睛一亮:这是我喝过最特别的奶茶!
陆沉舟转头看向我,嘴角扬起熟悉的弧度: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没找对方法。但我知道,这杯成功的奶茶背后,是他连续
48
小时不眠不休的试验,是数十杯被倒掉的失败品,是他反复与供应商沟通争取来的特殊运输方案。
与此同时,顾南洲在国内总部紧急联系市场调研团队。深夜视频会议里,他的领带歪斜,身后是堆积如山的资料:我分析了北美地区
300
家茶饮店的数据,建议增加冷萃茶和植物奶选项。
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坚定,苏晚,相信我。
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产品研发。陆沉舟坚持保留现煮茶的核心工艺,将传统煮茶手法与美式冷萃技术结合;我和顾南洲则根据调研数据调整甜度和配料。
当第一杯
冷萃乌龙燕麦奶
诞生时,陆沉舟尝了一口就皱起眉头:茶味太淡,没有灵魂。
他重新调整茶叶用量和萃取时间,终于让茶香与燕麦奶完美融合。
当改良后的菜单重新上线时,门店外排起了长龙。我看着陆沉舟教当地员工掌握煮茶火候,顾南洲远程指导宣传策略,手中的新品试饮杯还残留着茶香。这场跨国战役,我们用创新守护了传统,用匠心征服了市场。
第八章:巅峰时刻的抉择
茶语时光
登上全球连锁品牌排行榜那天,庆功宴的香槟气泡在水晶吊灯下闪烁,身着高定西装的顾南洲举杯向我致意,而陆沉舟倚在吧台擦拭酒杯,黑色衬衫袖口随意卷起,露出腕间若隐若现的烫伤疤痕
——
那是他在纽约门店连夜调试新品时留下的印记。
苏总,这次新品发布会的策划案需要您过目。
市场部总监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翻开文件,瞳孔骤然收缩:方案里赫然写着
使用工业化茶粉替代现煮茶叶,成本降低
40%。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我想起陆沉舟说过的话:真正的好茶,容不得半点敷衍。
这个方案我不同意。
我将文件推回去,会议室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