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林骁出狱的日期。
还有两年零八个月。
她不知道那一天来临时,他是否还愿意见她。
也许他们的缘分已经走到了尽头。
可她仍坚持每月写一封信,寄往监狱。内容很简单,分享生活近况,聊聊工作、天气、偶尔夹几张城市街头的照片。
林骁每封都看,每封都回。
有时他写得简短:今天听到你说你升职了,真替你高兴。
有时写得长:你说你常梦见我们大学的图书馆……我也梦见过,但梦里的书页翻不开,一直在重复第一页。
—
他们没有说等我或我爱你,甚至没再谈感情。
但每一封信,都是彼此挣扎中唯一不肯熄灭的火光。
—
一年后。
林骁在一次狱中文艺展示中,被选中代表写一篇公开朗读的演讲稿。
他站在简陋的讲台上,面对着几十位穿囚服的同伴,用沉稳的声音读出他自己写的题目:
《如果还有明天》
有人问我,出狱后想做什么
我想回家,哪怕那个‘家’,只是一盏亮着灯的窗口。
我想重新工作,不是为了证明我没错,而是证明我还能做对。
我想对一个女人说谢谢,谢谢她还肯记得我这个‘失格的人’。
如果还有明天,我愿走得慢一点,但每一步都踩在实地。
台下,有人默默落泪。
那天的稿件,被评为当月重建希望之星,还被狱方推荐给一份社会改造刊物发表。
林骁的名字,第一次以正面形式,重新出现在社会视野里。
不是罪犯,而是一个试图活出第二人生的人。
—
晚间,他坐在床上回信,写了这样一段话:
你说你学着接受孤独,其实我也是。
我们现在像两条被时间分割的河流,谁都不敢确定会不会再次交汇。
但我相信,那条旧船还在,那颗灯塔还亮着。
苏凝,谢谢你没先放弃。
写完后,他望向窗外的星空,那是他从铁栏杆缝里唯一能看到的外面。
尘归尘,土归土。
但人可以不做尘土。
人可以,在废墟里站起来,哪怕只为了一封信,一个人,一束微光。
第九章:命运的试卷
距离林骁出狱,还有不到一年。
这段时间,他开始参与狱方组织的再社会化训练计划——为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开设的职业培训与心理辅导课程。
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在出狱前提交一份重返社会计划书,包括求职意向、生活安排和心理自评。这份计划,关乎他们是否能申请提前实习观察、是否能被推荐进入对口企业实训。
林骁的名字,被列入重点关注名单。
你是少有的拥有高学历与专业技术的服刑人员,辅导老师告诉他,社会不会完全拒你于门外,但你必须拿出态度和方向。
林骁点头,回到寝室后,开始一笔一划写下那份计划书。
他写得很认真,却发现手在发抖。
因为这不仅是写给狱方的,更像是在回答命运递过来的一张试卷:
你准备好,重新做人了吗
—
与此同时,苏凝的生活也走到了一个临界点。
她在设计事务所的工作逐渐得到认可,一份新项目的竞标报告被公司采纳,得以直接对接客户——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发商。
她以为这会是重生的起点,直到某天会议室里,坐下一个熟悉的面孔——沈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