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些犹豫。林夏注意到了他,连忙迎上去:爷爷,您是要吃面吗老人颤抖着说:姑娘,我找了好久,听说余记要拆了……我年轻时在附近工厂工作,每天下班都来这儿吃面,后来去了外地,这次特意回来,想再尝一口记忆中的味道。林夏心中一阵感动,亲自为老人煮面,还在碗里多放了些肉。老人吃着吃着,眼泪掉进了碗里:和当年一模一样,我老伴最爱吃这家的面……她走了好多年了,可我一吃这面,就觉得她还在我身边。

    拆迁前夜,老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告别晚会。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卖糖画的老人和唱黄梅戏的阿姨同台表演,台下坐满了老街坊和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录像,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突然,人群中有人喊:让夏夏唱一个!在众人的起哄下,林夏走上舞台。她想起小时候,外婆总爱听她唱黄梅戏,于是清了清嗓子,唱起《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她的声音清脆动听,唱到动情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台下的观众也被深深感染,跟着哼唱起来。

    唱完回到后台,林夏发现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在等她。林小姐,我是负责这片区域开发的项目经理。男人递上名片,看了您的视频,我们重新评估了拆迁方案。其实我们也希望能保留一些城市记忆,如果您愿意合作……

    合作林夏愣住了。

    我们可以在新建的商业综合体里,为余记面馆保留一个独立区域,不仅复原老街风貌,还能提供现代化的经营支持。男人诚恳地说,不过,可能需要您调整一下经营模式……

    这时,舅舅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递来一碗面,尝尝,还是当年的配方。

    林夏接过碗,热气模糊了眼镜,也模糊了她的视线。面条入口的瞬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想起外婆教她包馄饨的场景,外婆的手又巧又稳,一个个馄饨在她手中诞生;想起自己考上大学时,外婆偷偷抹眼泪的样子,那是骄傲与不舍的泪水;想起无数个清晨,面馆里蒸腾的热气和此起彼伏的招呼声,那是生活最真实的烟火气。她突然发现,碗底卧着一个溏心蛋,蛋白微微颤动,蛋黄还泛着诱人的光泽,和外婆以前给她煮的一模一样。

    其实拆迁也不是坏事。舅舅望着人群,感慨地说,你看,这么多人记住了余记,记住了这条老街。他从口袋里掏出个信封,这是这些天的营业额,你拿着,回纽约好好生活。

    林夏把信封推回去,坚定地说:我不回纽约了。她看着舅舅惊讶的表情,笑了,我想留下来,把余记开到新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一碗面,藏着几代人的故事。她转头对项目经理说:合作可以,但我有三个条件:第一,保留老街的青石板;第二,设置非遗文化展示区;第三,为老街的老手艺人们提供免费摊位。

    三个月后,新的余记面馆在商业综合体的仿古街区开业。青石板路从老街原样复刻,八仙桌的醋渍被小心保留,做成了透明的展示面,墙上不仅挂着老街的照片,还展示着外婆的手抄食谱和老物件,玻璃柜里陈列着老物件:生锈的铜面瓢、刻着余记的老砧板、林夏儿时的满分试卷。新增的故事角里,投影仪循环播放老街的变迁,顾客可以扫码分享自己的故事。菜单上除了传统面食,还新增了时光套餐,搭配糖画、面人等非遗小吃。

    开业那天,老街坊们全来了。王婶摸着八仙桌流泪:和我结婚时一模一样。张大爷的糖画摊前排起长队,孩子们举着龙形糖画欢呼。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走进来:我找了三十年,终于又吃到这碗面了。他掏出泛黄的粮票,当年,我就是用这个,换了碗面,娶到了我老伴......

    林夏站在人群中,看着老座钟的钟摆轻轻摇晃。玻璃罩内,外婆系的红绳依然鲜艳,像永不熄灭的火焰。她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拆迁,那些藏在面条里的故事,那些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街烟火志简介 >老街烟火志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