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井台浮影
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初七,未时三刻。
苏绾绾的指尖刚触到井水的寒意,头顶传来绣鞋碾过青砖的细碎声响。十三岁的嫡姐苏若雪倚着朱漆井栏,月白裙裾拂过井台边垂落的紫藤花,腕间鎏金镯子在春日里泛着冷光:妹妹可曾见过爹爹新得的《璇玑图》
话尾未落,腰间忽然一紧。苏绾绾望着漫天翻转的紫藤花瓣,听见自己坠入井中的闷响。井水灌入口鼻的瞬间,她忽然想起三日前在藏经阁抄录《女则》时,砚台里漂浮的那片紫藤——原来濒死时的记忆,真的会像走马灯般闪现。
再醒来时,鼻腔里充斥着陈艾草的苦味。雕花拔步床的帷幔被风掀起一角,映出青砖地上跪着的中年妇人。她鬓角插着廉价的木樨簪,见苏绾绾睁眼,慌忙膝行上前:姑娘可是醒了
喉间像塞着团浸水的棉絮,苏绾绾望着妇人眼中的血丝,忽然听见陌生的记忆在脑海中翻涌——这是她的生母沈氏,苏府中最卑微的存在。昨日申时,原主正是被苏若雪诓骗至井边,推落前那句庶女也配读《璇玑图》,此刻仍在耳畔回荡。
母亲。这个称呼脱口而出时,沈氏浑身一颤。她颤抖着捧来陶碗,碗里的白粥腾起袅袅热气:先喝些粥吧,今日是你及笄的日子...话音未落,雕花木门吱呀推开,穿石榴红裙的周嬷嬷抱着木匣进来,匣盖边缘的鎏金牡丹在烛火下格外刺眼。
夫人说,庶女及笄不宜张扬。周嬷嬷掀开匣盖,里面躺着半匹褪色的青布料子,这是去年的旧料,姑娘将就着裁件新衣吧。她转身时,袖口扫落沈氏手中的陶碗,白粥泼在青砖上,惊起几只觅食的飞蛾。
苏绾绾望着沈氏默默捡拾碎碗的背影,指尖掐入掌心。现代考古研究所的最后一幕突然闪现:她正对着敦煌出土的《女论语》残卷做碳十四检测,窗外惊雷炸响的瞬间,眼前闪过这具身体坠入井中的画面。
更漏声中,沈氏在床边铺开针线笸箩。苏绾绾借着月光端详镜中面容:眉如远黛,目似秋水,右耳后那颗朱砂痣,与考古笔记里记载的唐代才女鱼玄机画像别无二致。忽然,窗棂传来三声鸦鸣,她瞥见墙根处有纸团静静躺着,展开后是行小楷:今夜子时,西角门见。
2
墨香迷局
西角门的铜锁刚咔嗒打开,黑影便闪了进来。月光照在少年腰间的玉坠上,正是长安诗社的令牌。在下柳砚之,见过苏姑娘。少年作揖时,袖中掉出半幅诗稿,正是前日苏绾绾托绿萝混入诗社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指尖抚过宣纸上未干的墨痕,苏绾绾忽然想起原主藏在妆匣底层的诗稿——那些被嫡姐苏若雪署上自己名字的佳作,此刻正在长安文人圈里被争相抄录。柳公子深夜前来,可是为了这篇伪作她将诗稿往石桌上一放,惊起几只栖息的流萤。
柳砚之慌忙摆手:姑娘误会了!诗社今日收到幅《璇玑图》摹本,题跋竟落了令姐的款...他从袖中取出绢帛,月光下,八百四十一字的回文诗正中央,赫然盖着苏若雪印的朱砂章。
夜风掀起苏绾绾的衣角,她望着绢帛上的蝇头小楷,忽然想起藏经阁里那本《璇玑图记》。原主生母临终前曾说,这是她外祖家传的稀世之宝,却不想被嫡姐盗去冒名顶替。劳烦柳公子明日将此物交给诗社祭酒,她忽然轻笑,就说苏府庶女,想讨教些回文诗的章法。
更鼓敲过三声,苏绾绾回到厢房,见沈氏正对着她白日里改好的青布衣衫出神。衣襟处绣着半枝水墨兰花,正是原主生母最爱的纹样。母亲可曾记得,外祖家的《璇玑图》她忽然开口,见沈氏手中的绣针噗地落在裙上。
沈氏抬头,眼中闪过惊恐:姑娘怎的...话未说完,窗外传来重物坠地的声响。苏绾绾吹灭烛火,透过窗纸看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