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本文根据作者母亲真实故事改编

    母亲做了一辈子村医,这个里程大约四十年。母亲所在的村庄,只有一百多口人,母亲说是村医,还不如说是村里老弱妇孺的伙伴,母亲和所有的村民都一样,没有工资,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元的养老补助。

    我叫陈志强,是林秀珍唯一的儿子。记忆中,母亲总是背着一个褪了色的医药箱,在崎岖的山路上匆匆行走。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喊一声林医生,她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去。小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要为了那些连药钱都付不起的村民如此拼命。

    妈,王大爷家孙子又发烧了,叫您去看看。我十二岁那年冬天,刚放学回家就听见邻居在门口喊。

    母亲正在给我熬粥,灶台上的火苗舔着锅底。她连围裙都没解,只是匆匆擦了擦手:志强,粥快好了,你自己盛着吃,妈去去就回。

    那天晚上,母亲直到深夜才回来。我蜷缩在灶台边睡着了,锅里的粥早已凉透。她冻得嘴唇发紫,却还是先摸了摸我的额头,确认我没有着凉。

    妈,他们给你多少钱我揉着惺忪的睡眼问道。

    母亲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鸡蛋:王奶奶给的,明天给你蒸蛋羹。

    这样的场景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重复。村民们用鸡蛋、红薯、甚至手工编织的草鞋来抵医药费,母亲从不计较。父亲在我五岁时就离开了这个家,他说受不了这种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要养活全村的日子。

    我考上县城高中那年,坚决要母亲跟我一起离开村子。妈,你在这里连个像样的诊所都没有,那些药都快过期了,万一治坏了人怎么办

    母亲正在整理药柜,闻言手停顿了一下:志强,村里张婆婆的风湿,李婶的高血压,还有那些孩子的预防针,都指望着我呢。我走了,他们怎么办

    县里有医院!

    二十里山路,张婆婆走得动吗李婶舍得花那车钱吗母亲的声音很轻,却像石头一样沉甸甸的。

    最终我一个人去了县城,然后是省城上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有了体面的工作,每年春节才回一次那个山村。每次回去,我都发现母亲更瘦了,背更驼了,但她药箱里的药品却总是最新的——那是她用我寄给她的生活费买的。

    去年深秋,我接到村长打来的电话时,正在开会。志强啊,你妈晕倒在卫生所了,我们已经叫了救护车...

    我驱车三小时赶到县医院时,母亲已经脱离了危险。医生说是脑梗,虽然抢救及时,但左侧身体瘫痪了。这么大年纪还这么劳累,血压高也不按时吃药,能不出问题吗医生皱着眉头说。

    母亲醒来后,第一句话是:卫生所柜子最下面一格有张婆婆的药,记得让村长给她送去。

    我红着眼睛吼道:你都这样了还想着别人!

    母亲静静地看着我,那眼神让我想起小时候她给我讲药草功效时的样子,平静而坚定。志强,那是我的责任。

    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妻子小娟请了长假照顾她,我们在客厅支了张医疗床,买了轮椅和各种康复器材。母亲从不抱怨,配合着做每一项康复训练,但她的眼睛总是望着窗外,仿佛能穿透高楼大厦,看到二十里外的那个小山村。

    妈,喝点水。我扶起她的上半身,把吸管杯递到她嘴边。

    母亲抿了一小口,突然说:志强,村长刚才发信息说,张婆婆咳血了。

    我这才注意到她一直握在右手的老年机。妈,你现在需要休息,村里的事就别操心了。

    新来的村医才二十出头,很多老毛病他不熟悉...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声叹息。

    那天夜里,我被一阵窸窣声惊醒。循声来到客厅,看见母亲正用她还能动的右手,艰难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瘫痪在床的母亲,做了一辈子村医简介 >瘫痪在床的母亲,做了一辈子村医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