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许都暗流,疗伤与“妖剑”之辩!
宛城之败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砸入许都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波澜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
曹操一行人狼狈不堪地逃回许都,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各种流言蜚语如瘟疫般蔓延,茶馆酒肆的说书人唾沫横飞,添油加醋地编排着丞相如何因沉溺美色而招致大祸。
军营中的窃窃私语则将矛头指向了夏侯惇与他那柄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雄剑,称其为“妖剑”,是不祥之兆。
太医们日夜不休,总算将曹昂和典韦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两人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只是曹昂陷入了长时间的昏迷,气息游丝,而典韦虽活了下来,却也元气大伤,浑身筋骨多处断裂,短期内已然是个废人,再难披甲上阵。
这“死而复生”的奇迹,反倒为“妖剑”之说增添了更多诡秘色彩。
雄剑之内,陈晨冷眼旁观着外界的风起云涌。
他对夏侯惇说道:“将军,贾诩这招攻心计,着实歹毒。
看似不着痕迹,实则句句诛心。
若任由这些流言继续发酵,莫说影响主公声誉,便是将军你,恐怕也要背上不白之冤。”
曹操听闻这些市井传言,气得在帅帐内将一卷竹简生生捏成了齑粉,青筋暴跳,怒喝道:“查!给本相狠狠地查!务必将幕后操纵之人揪出来,本相要将他碎尸万段!”
曹操一方面严令封锁消息,禁止任何人再议论宛城之事,违者重罚。
另一方面,则在公开场合多次揽过,声称宛城之败全因自己决策失误,与夏侯惇无关,并大肆封赏夏侯惇的救驾之功,试图以此平息风波,挽回些许颜面。
然而,流言一旦兴起,便如决堤的洪水,岂是轻易能够堵住的?
夏侯惇手中的雄剑在宛城之战中展现出的超凡力量,以及曹昂、典韦那匪夷所思的“死而复生”。
使得“妖剑”的说法在军中将士间越传越玄,他们对夏侯惇既敬且畏,私下里的议论更是五花八门,不堪入耳。
夏侯惇为此郁郁寡欢,整日愁眉不展。
陈晨适时地出言宽慰:“将军,些许鼠辈的聒噪,何足挂齿?真正的强者,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他们越是诋毁,便越证明他们对将军和此剑的恐惧。
若想让他们闭嘴,唯有展现出更强大的力量,立下更大的功勋,让他们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连开口的勇气都没有。”
夏侯惇闻言,胸中郁气稍解。
数日后,曹操私下召见夏侯惇。
屏退左右后,他目光如炬,盯着夏侯惇,缓缓问道:“元让,你随我多年,劳苦功高。
只是……你手中那柄剑,近来坊间议论颇多,说其不详,乃是‘妖剑’。此事,你怎么看?那剑,可真有什么特异之处?”
夏侯惇心头一凛,知道曹操这是起了疑心。他正待开口,陈晨的声音已在他脑海中响起:“照我说的答。”
夏侯惇定了定神,恭敬回道:“回禀主公。末将手中此剑,乃祖传之物,陪伴末将征战沙场多年,饮血无数。
若说特异,此剑在激战之时,确能激发末将潜能,令末将愈战愈勇。
但若说其是‘妖剑’,纯属无稽之谈。
此剑乃沙场杀伐历练出的‘兵魂’,有灵则有魂。
主公乃天命所归之人,此剑选择末将,辅佐主公扫平乱世,建立不世之功,或许,这亦是天意昭昭,假借此剑,以显主公之不凡!”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承认了剑的特异,又将其归于“兵魂”与“天意”,巧妙地迎合了曹操的心思。
曹操听罢,眼神闪烁不定,沉吟半晌。
夏侯惇的忠诚他是信得过的,宛城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