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挣扎着爬上弹药箱,突然指着水面尖叫:"妈!字!"林秀低头,浑浊的水里漂着几页焦黄的纸——是那本《土壤学》的残页,炕洞的高温让纸页碳化,字迹反而保存下来。
"接着!"周建军把小雨举过头顶,孩子稳稳落在哥哥怀里。
他自己转身用肩膀抵住洞壁松动的砖块。
林秀看见他军装下渗出血迹——是旧伤崩裂了。
最猛的一波洪峰过去,水势稍缓。
三株幼苗漂起来一株,林秀抢在它被冲走前捞起。
小川突然跳进水里,抓起漂过的搪瓷缸。
"妹妹的缸!"他舀起一缸水往外泼,动作机械又固执。
小雨学样,用小手往缸里捧水。
两个孩子就这样一缸一缸地舀,水位竟真降了两寸。
周建军喘着粗气靠过来,左眉的疤痕在闪电中发亮。
他接过林秀手里奄奄一息的苗,突然暴喝:"饿死也不能让孩子觉得希望没了!"这话像炸雷,震得洞壁簌簌落土。
林秀愣住。
穿越以来她见过太多人放弃——吃观音土胀死的,为半斤粮票举报亲邻的,甚至把孩子送人换口粮的。
而此刻这个伤痕累累的军人,却为三株可能根本结不出果的苗拼命。
"接着舀!"周建军把小雨抱到高处,自己跪在水里开始砌石墙。
林秀扯下头绳,将三株苗绑在一起系在洞壁铁环上。
小川突然指着水面:"爸!金光!"一道闪电劈亮洞口,混浊的水里确实有金光闪烁。
周建军涉水过去,从淤泥里拽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是抗战时期民兵藏弹药的那种,锁已被洪水冲开。
箱子里半箱泥水,晃荡着露出几根黄澄澄的东西。
小川伸手就捞,被周建军按住:"别动!"军人谨慎地用刺刀拨弄,挑出根寸长的金属——是金条,上面还铸着"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字样。
林秀却注意到箱底压着的油布包。
她小心取出,剥开七层油布,里面是本《陕甘宁边区农作物改良手记》,落款是"八路军359旅生产部,1943年"。
书页间还夹着张发黄的照片:一群军人站在梯田旁,手里举着麦穗。
雨声渐稀。
周建军撬开箱底暗格,又找出五根小金条和一卷麻绳捆着的粮票——是1949年版的边区粮票,早就不流通了。
小川却对金条毫无兴趣,只顾翻那本农书:"妈,这画的是不是土豆?"林秀凑近看,照片背面写着"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留念"。
她突然明白周建军为什么对种土豆如此执着——他在西藏当兵时,部队还在用南泥湾那套军垦技术。
"彩虹!"小雨突然指着洞口。
暴雨不知何时停了,一弯七色彩虹跨过沟壑,正好照在铁皮箱上。
周建军用军刀刮开箱盖内层的沥青,露出刻字:"07号储备,王震部,1945年秋"。
林秀心头一跳。
这个编号和家里搪瓷缸上的"07"一模一样。
她还来不及细想,远处突然传来大喇叭声——公社开始播放《社会主义好》,调子跑得厉害,混着电流杂音,荒腔走板地飘在雨后清新的空气里。
周建军把小雨扛到肩上,小川抱着铁皮箱,林秀捧着三株重新栽好的苗。
四人站在泥泞中,浑身湿透却都笑着。
彩虹的光晕笼罩着他们,而更远处,公社粮仓的轮廓在夕阳中泛着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