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还要等具体安排。
大柳村得名如此并不是因为柳是村中大姓,而是进村的路口有一颗标志性的大柳树。
大队部也建在柳树附近,此时已过七点,大队部前的大场仍一片热闹,插着麦杆堆麦垛的,扬场的、装包的。
看着知青们走来,他们不约而同停顿一瞬,然后继续干活,只是仍不少打量的目光粘在知青身上。
干活的人群中有两人放下农具,拍拍身上的扬尘麦芒,朝知青队伍走来。
经介绍其中年老的那位为陈解放,是大队支书,另一位中年男人名为刘宏,为大队会计。
一番寒暄后,队伍再度启程。
陈三叔远远指了指自己家的位置,然后队伍拐向了相反的方位。
准确来说是更近山的方向走,再经过两三户人家,知青点到了。
三座土坯房,外表不算新,屋顶覆着瓦片,前院被土墙围着,小木门敞开着,刘朝阳进去说了什么,便有七八个人聚到院子里。
“这是去年还有前两年下乡的知青,今天提前下了工欢迎你们。
你们先把行李拿一拿,进去安排一下住宿,这是知青组长李程阳,副组长徐婉,知青点的事听他们安排,有解决不了的随时找我,我家给你们指过了。
“明天新知青放假,给你们修整的时间,哦还有粮食,等会刘会计算好就安排人送过来。
那就先这样,散了吧。
”陈三叔挥挥手,刘朝阳帮着拿行李。
杨君梅拿到行李后站在门边没有直接进去,似乎是在等姜知年。
姜知年走向她准备拆穿这个残忍的真相,还没开口,却感觉现场气氛不太对劲。
知青点仿佛被按下静音键,慢慢安静了。
她疑惑转头看向里面,什么情况,不料更夸张的一幕出现了,老知青几乎同时倒吸一口凉气,更有甚者倒退两步躲到他人身后。
……阿巴阿巴,什么情况。
陈三叔适时拉了她一把,提起包裹示意跟他走。
姜知年朝同样懵逼的杨君梅挥手拜拜:“我不是知青,当地人,再见哦~”“哈?”她张着嘴,看起来更傻了。
姜知年:意满离(~)。
得到陈三叔无奈一瞥,他又开始叹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