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汉服,汉族门阀佩戴鲜卑狼首坠,两族代表共捧胡汉归一印,印文一半是汉文天命,一半是鲜卑文腾格里(意为上天)。

    昔者,黄帝合华夏万族,靠的不是刀剑,而是共耕共织;今日我大夏立国,凭的不是胡汉之辨,而是天下大同。陈朔手捧《齐民要术》与《孙子兵法》,声音响彻殿宇,鲜卑弟兄的骑射,汉人弟兄的耕读,皆为大夏之基。从今往后,胡汉通婚者,官升一级;共垦荒田者,免税五年!

    殿外,赫连雄率河洛营将士山呼万岁,他们的甲胄上,狼纹与云纹交相辉映。洛阳百姓将新帝的画像与黄帝、大禹并列,街头巷尾流传着陈天子降世,胡汉一家亲的歌谣。

    十年后,陈朔站在黄河大堤上,望着胡汉百姓共同开凿的广通渠,渠水清澈,灌溉着两岸良田。赫连雄的儿子赫连拓已成为太学博士,正在编纂《胡汉合志》,书中记载:大夏皇帝陈玄霆,起于北府寒微,破胡骑于淮泗,融汉匈于河洛,其功在止戈,其德在归一。

    某个秋夜,陈朔独自坐在龙池畔,摩挲着案头的羊皮纸——那是他穿越时随身携带的现代笔记本,扉页上元嘉草草的批注早已模糊,却多了一行小字:历史的车轮可以转弯,但人心的融合永不停歇。

    他望向星空,忽然想起初到北府军的那个寒夜,流星划过天际。如今,那颗坠星的光芒早已照亮整个中原,在胡汉百姓的笑靥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阡陌纵横的良田上,续写着属于大夏王朝的传奇。

    史书终章,《大夏书·高祖本纪》如是记载:帝姓陈氏,讳朔,字玄霆,淮南成德人也。少为北府军司马,及长,都督诸军事,封镇北将军。值南朝内乱,受禅于洛阳,建国号大夏,改元永光。帝善用兵,更善用民,创混编之制,开通婚之例,胡汉之隙,至帝而消。在位二十载,天下大治,河清海晏,实开隋唐大一统之先河。

    而在泛黄的羊皮纸背面,那个穿越者的秘密依然清晰:我来过,我改变过,我让历史的遗憾,成为了眼前的可能。所谓天命,从来只垂青于那些敢于直面乱世、缝合裂痕的人。

    秋风拂过,龙池水面泛起涟漪,将星空与灯火揉碎成金。陈朔放下笔,望向宫墙外的万家灯火,胡汉百姓的笑声穿过夜色传来——这,便是他穷尽一生追寻的答案,亦是一个战魂最圆满的归宿。

    6

    史笔如刀

    尾声:史笔如刀

    千百年后,金陵城的秋雨中,一位白发教授正对着电脑屏幕蹙眉。他面前摊开的《南北史》复印件上,陈玄霆的列传被红笔圈了又圈,字里行间注满问号:却月阵改良时间与史料矛盾区田法推广早于《齐民要术》成书胡汉混编军制无同期文献佐证。

    办公桌上,考古报告的照片泛着微光:洛阳出土的大夏龙纹瓦当,背面刻着细小的鲜卑文与汉字,译出竟是知己知彼;彭城遗址的兵器坑中,发现了带齿轮结构的弩机,比史载的宋代神臂弓早了七百年。

    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案头的羊皮残卷——这是十年前从敦煌藏经洞流出的文物,破损处用朱砂写着:永初三年冬,余坠于北府军帐,携后世兵略,改元嘉之局……字迹到此处戛然而止,却在角落画着简陋的望远镜与三段射示意图。

    老师,您说陈玄霆会不会真是穿越者研究生抱着一摞文献闯入,打断了他的沉思。

    教授笑而不语,指尖划过羊皮卷上模糊的墨迹。他想起三年前在洛阳博物馆,见过一尊大夏骑兵俑:骑士身着汉式铠甲,腰间却挂着鲜卑皮囊,面容冷峻如刀,左颊隐约可见浅淡的刀疤——与《大夏书》中高祖左颊有战痕的记载分毫不差。

    历史的迷雾中,总有一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碎片。比如陈玄霆突然出现的飞骑营侦察战术,与近代骑兵侦查理论惊人相似;比如他在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寒士补天:南北熔魂录简介 >寒士补天:南北熔魂录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