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翻了!一个年轻的程序员在午休时,对着他的同伴兴奋地说道,他手腕上的个人终端正播放着展示会当天的混乱片段。

    酷是酷,但仔细想想,挺可怕的。他的同伴,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女孩,眉头紧锁,我们以前那么追捧‘灵虚回响’,觉得能跟完美的祖先对话,多好啊!现在才发现,那些完美都是假的,都是被编辑过的。那我们祭拜的,究竟是谁

    是啊,我爷爷前段时间刚做了‘灵虚化’,我还天天上去跟他‘聊天’呢。现在想想,我聊天的对象,可能只是龙鳞集团数据库里的一个‘优化样本’,我爷爷真实的那些唠叨、小脾气,可能都被‘净化’掉了。这感觉……太怪了。一个中年男子在一旁插话,脸上带着困惑和一丝失落。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人们开始反思,冰冷数据构建的完美,是否真的能取代充满温度的真实情感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永生的幻象,是否值得以牺牲记忆的真实性为代价

    一些知名的文化学者和伦理学家也纷纷发声。在一次备受关注的全息圆桌论坛上,白发苍苍的历史学教授陈寅老先生,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记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美档案。它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沉淀,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必然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甚至是我们不愿面对的阴暗面。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历史的真实肌理,也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试图用技术手段去‘净化’和‘美化’记忆,无异于对历史的阉割,对人性的扭曲。

    他的发言,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贴上落后、低效标签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林瑶的忆织术,这个原本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也因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虽然它无法像灵虚回响那样提供便捷的数字永生,但它所坚守的对记忆真实性的尊重,对情感温度的传递,却在喧嚣过后,显得弥足珍贵。

    新洛阳的数字图书馆里,关于忆织术的古籍资料,借阅量激增。一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甚至开始尝试寻找学习这门技艺的途径。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科技巨头提供的完美答案,而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和理解那些更接近真实的文化根脉。

    我以前觉得,祭祖就是走个形式,烧点纸钱,或者在‘灵虚终端’上点几下。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但现在,我更想知道我太奶奶年轻时候的真实故事,哪怕她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落伍’。因为那才是我的根,不是吗

    这场大讨论,也引发了对科技伦理边界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警惕,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当资本试图染指人类最核心的情感与记忆时,我们应该如何设立防火墙,如何确保技术的发展不偏离人文关怀的轨道

    龙鳞集团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位著名的科技评论家写道,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运用技术的人,其动机和价值观却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允许任何企业或个人,以‘保护文化’或‘传承智慧’为名,行篡改历史、操控记忆之实。对记忆的尊重,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在这场席卷全城的反思浪潮中,林瑶的名字被反复提及。有人称她为记忆的守护者,有人赞扬她的勇气与智慧,当然,也有一些声音指责她过于偏激,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但无论如何,她用自己的行动,撬动了一块看似坚不可摧的巨石,让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习以为常的观念。

    林瑶的忆织工坊,也从门可罗雀变得逐渐有了些人气。虽然前来寻求忆织服务的人依然不多,但总有一些带着故事和困惑的人,愿意坐下来,与她聊聊关于记忆、关于情感、关于那些无法被数据简单定义的家族往事。

    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工坊古旧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一位年轻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牌位上的幽光简介 >牌位上的幽光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