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母亲带着她七八岁的女儿来到工坊。小女孩怯生生地看着林瑶,手中抱着一个有些破旧的布娃娃。
林师傅,年轻的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女儿的奶奶去世了,她很想念奶奶。我们之前也用了‘灵虚回响’,但……感觉总是不对。我女儿说,那个‘数字奶奶’虽然什么都会,但不会像她真正的奶奶那样,给她讲那些有点吓人又有点好笑的鬼故事,也不会偷偷藏糖给她吃。
小女孩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眶有些红。
林瑶微笑着,接过那个布娃娃,轻轻抚摸着它褪色的绒毛。忆织术,并不能让逝去的人复活,她柔声对小女孩说,但它或许可以帮你找到一些奶奶留下的,最真实的、带着她温度的记忆片段。那些片段,可能并不完美,但它们会告诉你,你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独一无二的人。
年轻的母亲眼中闪过一丝释然。她知道,她来对地方了。
窗外,新洛阳的霓虹依旧闪烁,城市的喧嚣也未曾停歇。但在这间小小的工坊里,一些更深沉、更本真的东西,正在悄然复苏。人们开始明白,冰冷数据构建的完美,永远无法取代充满温度的真实情感。而那些看似落后的传统文化与技艺,其真正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们始终坚守着对这份真实的敬畏与传承。
这场关于记忆的讨论,远未结束。它像一粒种子,已经深深埋入新洛阳的土壤,也埋入了每一个开始反思的市民心中。它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发酵,继续生长,提醒着人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好那些关乎人性、关乎情感、关乎文化根脉的珍贵事物。而林瑶,这位孤独的忆织者,用她的坚守,为这个喧嚣的时代,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回响。
第9章
残简上的温度:忆海拾遗
新洛阳的秋日,天空难得地洗去了往日的铅灰色,呈现出一种清澈的蔚蓝。阳光透过巷弄间交错的浮空管道和仿古飞檐,斑驳地洒在林瑶忆织工坊那扇略显陈旧的木门上。门楣上模糊的漆金字迹,在光影中似乎也多了一丝往日不曾有的温润光泽。
距离那场震惊全城的先祖智慧展示会风波,已经过去了数月。龙鳞集团的灵虚回响神话破灭,引发的社会震荡仍在持续。而林瑶,这位一度站在风口浪尖的忆织者,生活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她的工坊,依旧藏匿于这条被摩天光塔遗忘的背街小巷,空气中依旧弥漫着陈年书卷、艾草和数据稳定液混合的奇特味道。但与往日的门可罗雀不同,如今,这里偶尔会响起轻轻的叩门声,推开门的,不再仅仅是像钱师傅那样走投无路的求助者,更多的是一些眼神中带着审慎、好奇与一丝敬意的人。
他们或许是学者,对忆织术这种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深感兴趣;或许是艺术家,试图从林瑶重构的情感记忆图谱中汲取创作灵感;也或许,只是些普通的市民,在经历了灵虚回响的幻灭后,开始对真实与情感有了更深切的渴望。
林瑶的忆织术并未因此成为主流,它依旧是一种慢活,一种需要沉下心来,用情感去触摸和解读记忆的精细手艺,无法与追求高效便捷的商业化记忆服务相提并论。但它却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尊重——那些敬畏真实,珍视情感,不愿被冰冷数据所定义的人们。
她的工坊,仿佛变成了一片小小的绿洲,在喧嚣浮躁的赛博都市中,为那些寻求真实情感连接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
午后,阳光正好。林瑶正伏在梨花木长案上,细致地修复着一块破损的记忆玉珏。玉珏上布满了细密的裂纹,散发着微弱却复杂的情感波动。这是城中一位老乐师的遗物,他的孙女希望能通过忆织术,重温祖父晚年创作一首未完成乐曲时的心境。
林师傅,您看这段旋律,我祖父当时反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