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境界。在这个赛博时代,苏墨将其变通,用以感知数据流的质感与脉络。
她的意识仿佛化作一缕极细的探针,小心翼翼地沉入柳承志心印的数据海洋。表层是坚固的防火墙,如同未经打磨的顽石,冰冷而粗砺。她调动算力,模拟出千万种解构路径,如同以意念试探石头的每一个棱角,寻找最细微的裂隙。这过程枯燥而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触发警报,引来天工核心的数据幽灵。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只有终端散热风扇发出低沉的呜咽。不知过了多久,苏墨的指尖轻轻一颤。她找到了——一处基于量子纠缠加密的薄弱节点,一个极其隐蔽的后门,或者说,是系统设计者留下的、用于紧急维护的气孔。她没有强行冲击,而是如同经验丰富的篆刻师对待玉石上的天然绺裂,以柔和而精准的刀法——一连串精心构造的伪装指令——轻轻剥离了外层的防御。
数据核心敞开了一道缝隙。
苏墨的精神力长驱直入,开始扫描权限控制模块。目标区域的数据结构异常复杂,像一座微缩的、由光线和逻辑构筑的宫殿,层层叠叠,禁制重重。她耐心地分析着每一个节点,每一条通路,寻找着通往古籍数字文库甲级权限的那扇紧锁的门。
就在这时,一种异样的感觉袭来。
并非是技术层面的阻碍,而是一种……质感上的不对劲。在心印数据流深处,尤其是在关联个体情感反应和社会行为模式评估的区域,数据流的色泽显得过于平滑,过于纯净了。一个正常人的心印数据,即便经过系统规范化处理,也应保有自然的波动和细微的杂色,那是源于生命体复杂情感和思想的量子印记。如同上好的田黄石,内部必有萝卜纹,有自然的肌理。
但柳承志的数据,在这些关键区域,却呈现出一种近乎玻璃般的、冷硬的均质感。某些代表激烈情绪(如愤怒、质疑、悲伤)的特征峰值,被明显削平、钝化,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强行抹去棱角。而另一些代表顺从、平和、接受的情感特征,则被不自然地强化、固化,形成一种僵硬的和谐图景。
苏墨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调出系统判定报告全文,对比着异常数据区域。报告中,柳承志被判定为失信的关键证据,正是他近期频繁表现出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倾向、过度沉溺于非建设性历史反思、情绪波动超出安全阈值等。
现在看来,这些证据本身,就可能是被操纵的结果!或者说,心印系统不仅记录了这些不良倾向,更可能在记录的同时,就对其进行了干预、压制,试图将其矫正回所谓的正常轨道。
苏墨的指尖感到一阵冰凉。她猛地想起了老学者那句通过中间人转达的话:现代‘心印’,丢失了某种核心精神。他指的,恐怕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背离,更是这种对个体意志和真实情感的粗暴干涉!这哪里是凭信的印章分明是一座植入灵魂的数字囚笼,一把随时可以扭曲人性的隐形刻刀!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深入探查。运用心法,她能听到数据流深处极其微弱的杂音——那是被强行抑制的情感波动的残响,如同玉器碎裂后难以完全弥合的痕迹。这些残响微弱却执着,透出一种深沉的痛苦与不屈。
苏墨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如果连一位研究历史、探求真理的学者都会因其思想和情感而被系统如此对待,那么普通的市民呢那些每日生活在心印全面监控下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独立思考,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天工核心修剪、塑造,以符合那个完美和谐的社会模型
这个委托,果然不只是恢复权限那么简单。它触及了一个可怕的真相:科技的发展,非但没有保障人的自由,反而可能以更隐蔽、更彻底的方式,剥夺了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真实的情感与独立的思想。传统印章,一印落下,代表的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