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见张方平身着三品紫袍,腰间玉銙在烛影里泛着冷光,袖口还沾着些许墨渍——这位刚从折博务回来的能臣,总带着股子跟数字较劲的狠劲。
和籴法在陕西试行半年,张方平话音未落,先将手中绢帛铺展在黄梨木案上,图中墨迹未干的线条勾勒出关中粮仓分布,每石粮价较市价低三百文,农户虽有怨言,却比被西夏马贼劫掠强些。可如今汴京禁军月粮增至八十万石,若照旧例从江南漕运......他指尖划过长江水道,忽然顿在淮南转运使司的红戳上,漕船遇风沉没者十之二三,更兼私盐贩子阻塞河道......
赵祯盯着图上用朱砂标红的交子字样,忽然想起去年在崇政殿,益州知州张咏曾捧来半叠桑皮纸:此乃民间商贾所创,一贯交子抵千文铜钱,轻便易携。此刻张方平正建议在和籴中推行钱钞兼行,用交子支付三成粮款,既解铜钱不足之困,又可平抑京师物价。殿外忽有更夫敲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喊声透过宫墙,混着远处夜市未歇的喧嚣——究竟是盛世的烟火,还是危局的前兆
周怀政捧着鎏金食盒进来时,赵祯正就着烛火修改奏疏批语。食盒里飘出羊肉汤的香气,这是御膳房按惯例准备的子时加餐。退了吧。赵祯头也不抬,笔尖在着三司详议后添了句须保农户不亏。自去年曹皇后谏言宫中一日之费,可活民间数口,他便常以素菜果腹,此刻闻着肉汤香,胃里虽有些许翻涌,却想起包拯奏疏里写的饥民相食于道,喉头便像塞了团浸水的麻纸。
张方平忽然指着案头新到的《开宝通礼》修订稿:今春上巳,太常礼院拟循旧例,于曲江池赐宴百官,所需银绢......话未说完便被赵祯抬手止住:去岁两浙赈灾,尚欠商税司三十万贯,赐宴之事,减半吧。殿中烛影摇曳,映得天子眉间的川字纹更深几分,联记得真宗朝澶渊之盟后,每岁赐宴不过用银千两,如今......他没再说下去,目光落在窗外——月亮正过午门,将琉璃瓦上的瑞兽影子投在青砖地上,像极了江淮奏报里画的饿殍形状。
更漏声转至子时正,张方平告辞时,赵祯忽然叫住他:听闻东京城外的福田院又收留了三百流民见对方颔首,便从袖中取出块犀角带銙,这是太祖皇帝赐给曹彬公的,你明日拿去当铺换些粮食吧。张方平正要推辞,却见天子已转身走向书案,素纱衣袂拂过屏风时,露出内里打了补丁的中衣下摆——那补丁用的是普通百姓家的青粗布,针脚歪歪扭扭,想来是哪位宫女初学女红时的手艺。
殿外传来巡夜禁军的甲叶相击声,赵祯重新坐下,铺开沈括刚呈进的《天下州县图》。烛光下,黄河像条泛黄的丝带,在华北平原上蜿蜒东去,而江淮之间的无数小点,正是他今夜辗转难眠的缘由。忽然想起去年重阳,在琼林苑看见百姓放飞的孔明灯,千万点红光升上夜空,恍若星辰落人间——那时他曾以为,这便是盛世该有的模样。
砚台里的墨汁快凝了,赵祯呵了口气,提笔在包拯奏疏末尾批道:科率之弊,朕已知之。着诸路转运使司十日内详报灾况,敢有隐情者,御史台劾之。笔尖悬在嘉祐三年三月初三的落款上,忽听得远处大相国寺的钟声隐约传来,惊起数只栖在檐角的寒鸦。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眶,望向窗外——汴京的万家灯火仍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像极了他案头那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省油灯。
这便是盛世的子时:天子在烛影里计算着每一石粮食的去向,而城墙外的酒肆仍有醉客高唱今宵酒醒何处,夜市的灯火映着卖杏花的老妪鬓角的银霜,护城河上的漕船正趁着月光卸货,船工们的号子声混着更漏,在春夜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网住了帝王的忧虑与百姓的生计,也网住了这个盛极而未衰的时代,在子时的漏声里,轻轻颤动。
丑时·文渊(02:00-04:00)
翰林院西庑的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