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地形。

    果然来了……我喃喃自语。历史上,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如今虽然海军建设曾有过短暂尝试,但整体上大清比原历史同期更加落后。这次会面,恐怕会更加不堪。

    要通知军机处准备接待事宜吗李玉问。

    不急。我摇摇头,先派人密切监视使团动向,随时汇报。

    夜深人静时,我取出秘密编写的《西洋风物志》,将最新情报记录下来。

    这本书是我这些年的心血,详细记录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军事、科技发展情况。我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帮助后人看清世界大势。

    翻到某一页,上面画着一台蒸汽机车的草图,是根据留学生带回的资料绘制的。

    旁边是我亲笔所注:此物一日夜可行千里,不食不歇,力大无穷。

    若行于中国,南北货物朝发夕至,必大利于国计民生。

    看着这些文字,我心中一阵酸楚。多么讽刺啊——我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却无法改变这个庞大帝国的轨迹。个人意志在历史规律面前,终究是蚍蜉撼树。

    次日早朝,我故意提起英使来华之事,想试探群臣反应。

    据闻英吉利国遣使来朝,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接待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多数大臣主张按传统藩国来朝的礼仪接待,要求英使行三跪九叩大礼。只有少数几位官员提出,英吉利并非藩属,应给予适当尊重。

    皇上,和珅最后总结,英吉利虽为蛮夷,然远道来朝,显见慕我中华教化。

    当示以天朝威仪,使其知敬畏,而后可谈贸易之事。

    我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样子,心中冷笑。和珅哪里知道,此时的英国早已完成工业革命,其国力军力远超大清。还谈什么示以威仪

    但我没有点破,只是淡淡地说:此事容后再议。朕欲派一观察使团,先赴天津查看英使船只装备,诸位谁愿往

    朝堂一片寂静。最终,一位不起眼的礼部郎中站出来领命。我认得他,是当年同文馆学生的堂兄,至少对西方有一定了解。

    一个月后,观察使团带回的报告令我忧心忡忡。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的狮子号战舰装备六十四门最新式火炮,船体坚固,航速惊人。随行的还有一艘科学考察船,载满各种先进仪器。

    皇上,英夷船坚炮利,确非我朝水师可比。

    那位郎中私下向我坦白,更可虑者,其船员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绝非未开化之蛮夷。

    我让他将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却不敢在朝堂上公开讨论。我知道,以目前朝中氛围,任何承认西方先进的言论都会被扣上长他人志气的帽子。

    马戛尔尼使团如期而至,接下来的故事与历史记载相差无几——双方为觐见礼仪争执不休,英使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

    我虽内心明白应当变通,但在保守派的压力下,也只能坚持传统;最终不欢而散,英国使团带着对大清更深的轻视离去。

    唯一不同的是,我秘密保存了马戛尔尼带来的所有礼物和国书,包括地球仪、天文仪器、最新式火枪等。或许百年之后,这些物品能让后人明白我们曾错过了什么。

    使团离去后,朝中保守派更加得意洋洋,认为这是天朝威仪的胜利。只有我知道,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外交灾难,为大清未来的屈辱埋下了伏笔。

    乾隆五十年,我的身体每况愈下。自知时日无多,我开始秘密撰写《治国反思录》,记录这些年的得失思考。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人之力,难逆大势。制度之弊,非明君独能改。欲变天下,先变人心,而人心之变,非百年不可为。

    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强撑病体来到景山,眺望整个紫禁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清穿成了乾隆怎么办简介 >清穿成了乾隆怎么办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