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7他推了推眼镜,那里堆的都是些零散物件,大部分没来得及整理分类。你找什么
一些……机械图纸,可能和乾隆朝有关。
王研究员带我穿过幽长的走廊,来到地下二层。刷卡开门后,眼前是一个巨大的仓库,排列着数十个金属架,上面堆满各种箱子和包裹。
B-17在那边角落。他指着远处,你自己看吧,有发现再叫我。别乱动其他东西。
我道谢后快步走向指定位置。那是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标签已经泛黄,只模糊写着造办处杂项几个字。打开箱子,里面是泛黄的纸张,边缘有些虫蛀痕迹。
小心翼翼地取出第一张,我的双手开始颤抖——那是一幅蒸汽机设计图,右下角有个小小的谭字!
翻看其他纸张,有改良纺纱机的草图,有自鸣钟的零件图,甚至还有一艘明轮船的设计方案……
这些就是谭嗣同当年秘密研究的成果!它们竟然真的保存了下来!
最下面是一个油纸包,打开后是几本手抄小册子。翻开第一页,上面用拉丁文和中文双语写着《英吉利国考察记》,署名富察·明瑞!
我如获至宝,捧着这些发黄的纸页,仿佛捧着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梦。
当年我派出的留学生,他们真的带回了宝贵的知识,只是没来得及发挥作用……
找到你要的东西了王研究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是的!这些非常重要!我激动地说,这是乾隆朝中西技术交流的实物证据,证明当时中国已经有人开始系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王研究员凑近看了看,不以为然地摇头:
哦,这些啊。早些年整理时看过,估计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的东西吧。
没什么特别的,比西方同类技术落后几十年呢。
我想争辩,却又沉默了。在他眼中,这些确实只是过时的古董。
但对知道那段往事的人来说,它们代表着另一种可能——如果当年改革成功,如果这些技术得到推广,如果……
离开故宫时,夕阳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金色。我站在筒子河边,望着这座见证了无数兴衰的宫殿,心中百感交集。
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确实渺小如沙,但正是无数个人的选择与坚持,最终汇成了历史的洪流。
乾隆时代的改革失败了,但那些被埋没的尝试,那些被压抑的思想,终将以某种方式影响未来。
回到学校,我彻底重写了论文。不再只是冷静的学术分析,而是融入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论文最后一章,我写道:
历史没有如果,但研究如果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现实。
乾隆朝的改革尝试虽然失败,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引进技术,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
只有当物质基础、制度环境和文化观念都准备好时,变革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论文答辩获得空前成功,被推荐发表在校刊上。更意外的是,张教授推荐我参与一个新项目:为中学生编写历史科普读物。
你的文笔有温度,能把冷冰冰的历史讲活。他说,现在的孩子太需要真正理解历史,而不是死记硬背年代事件了。
我欣然接受。如果无法改变过去,那就帮助更多人从过去中学习。
第一本书我选择了《乾隆盛世背后的危机》。
写作时,我常常恍惚,分不清哪些是史料记载,哪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些朝堂争辩、技术试验、政治博弈,全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书出版后,我在扉页写了一行小字:献给谭嗣同、纪晓岚、富察·明瑞,以及所有被历史遗忘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