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承砚这孩子,留学时每年都给我寄苏州绣片,去年还托人带来莫高窟的复刻壁画——和你工作室那幅《反弹琵琶图》一模一样。
我望着画案上的《千里江山图》,忽然想起原著里顾承砚的结局:在女主的婚礼上独自离场,西装口袋里装着撕碎的速写本残页,上面画着模糊的辣椒轮廓。此刻阳光穿过梧桐叶,在宣纸上投下斑驳光影,我突然攥紧狼毫笔——既然命运让我成为他的未婚妻,那就绝不让这个连拒绝都带着温柔的人,再经历一次锥心的失落。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青瓷手链,忽然发现内侧的缠枝纹竟与胎发笔杆如出一辙,像是被岁月打磨的定情信物,而笔杆的另一端,此刻正躺在顾承砚的西装内袋里。
第3章:烧烤摊的烟火重逢
小薇的烧烤摊飘着孜然香气时,我正踮脚在小黑板上画新推出的毛豆烤蛋。米色风衣扫过烤炉的瞬间,我看见顾承砚袖口的敦煌飞天刺绣,和我速写本封皮上的图案分毫不差。他站在逆光处,镜片上的反光让我看不清眼神,却能看见他指尖捏着的名片,正是我穿书前常用的网名烤炉少女——那是十六岁的我在烧烤摊随手写下的签名。
法餐讲究的是分子料理的精确配比,隔壁桌的背头男用银叉敲打着瓷盘,米其林餐厅定制的袖口在炭火下泛着冷光,这种碳烤食物,不过是原始人的味觉残留。
坐在他对面的金丝眼镜男赔着笑:张总说得对,上次在巴黎左岸......
话没说完就被打断。巴黎
背头男甩了甩袖扣上的烟灰,银制袖扣在火光下折射出冷硬的光,左岸的米其林三星主厨跟我讲,中餐所谓的
火候
不过是遮丑的借口,没有精确到克的配料表,根本算不得料理。
他用银叉狠狠戳向烤茄子,茄肉上的白芝麻纷纷迸溅,你看这粗陋的摆盘,酱汁像泥浆一样汪在盘底,毫无美学可言。在我们投资人眼里,这种餐饮模式根本没有标准化复制的可能,难怪只能窝在这种小巷子里,连个像样的门头都没有,卫生许可证估计都是走后门办的,指不定哪天就被食药监查封了。
服务员小薇端着烤筋皮子路过,他突然用银叉敲出刺耳的响声:给我拿套银制刀叉,用这种塑料餐具简直是对食物的亵渎。
声音大得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小薇愣了一下: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只有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背头男提高嗓门,
知道欧盟对餐饮用具的卫生标准吗你们这炭火直冒黑烟,食材露天摆放,老鼠都能爬上案板,大肠杆菌超标多少倍知道吗我在罗马的街边小店,人家那餐具消毒流程都是可视化的,后厨比你们的客厅还干净,哪像你们,烤串的签子重复使用,围裙比抹布还脏,厨师连手套都不戴,根本不符合食品安全规范,吃出问题来你们赔得起吗
【苏砚秋
OS】呵,典型的崇洋媚外暴发户做派。原著里这段剧情本该属于唐雨欣,此刻却轮到我这个穿书者接招。看着他西装上的米其林标志刺绣,我突然想起书中对这类人的描写:用西方标准切割本土文化,把无知当高级,连《山家清供》里
蟹酿橙
的典故都没听过,却敢对传统烹饪指手画脚。嘴上说着卫生标准,自己却把烟灰弹进烤茄子里,真是讽刺。
先生可知《吕氏春秋本味》
我转身时故意让速写本滑出半张画稿,上面是顾承砚剥毛豆的手,指甲缝里留着未剥净的豆衣,三千年前伊尹论鼎,便说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您面前的烤茄子改良自宋代《山家清供》的蟹酿橙
——
我用粉笔敲了敲小黑板,蟹肉填茄,碳火逼香,靠的是手艺人对食材的理解,就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