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安静的那个,坐在角落里,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那天的主题是意识流创作技巧,我写了一篇短小的习作,讲述一个患有妄想症的少女在现实与幻境间穿梭的故事。
当指导老师询问有谁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时,我像往常一样保持沉默。但出乎意料的是,苏晓曼举手了。
我想读一下那位同学的作品,她指着我桌上的纸张,如果她允许的话。
所有人的目光顿时集中在我身上,这让我顿时感到一阵窒息。我紧张地点了点头,将稿纸递给了她。
苏晓曼接过我的稿子,开始朗读。她的声音起伏有度,情感丰富,将我笔下的人物和场景演绎得栩栩如生。那些我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细微情感,在她的朗读中变得如此鲜活和具体。
朗读结束后,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篇作品太棒了,苏晓曼转向我,眼中闪烁着真诚的赞赏,你把意识流的碎片感和情感的连贯性完美结合,让读者能够在混乱中感受到一种奇特的秩序。
她的评价精准地指出了我写作时的意图,这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欣喜。
活动结束后,她主动来找我搭话:你是林若溪吧我读过你发表的《暗流》,真的很喜欢。特别是你描写那个流浪歌手的段落,太打动人了。
我有些局促地点点头,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样的夸奖。
苏晓曼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不适,很自然地转移了话题:下周社团要讨论魔幻现实主义,你有兴趣吗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写下来,不用亲自念,我可以帮你。
她的体贴让我感到一丝温暖。我鼓起勇气,小声说了句谢谢。
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一次交流。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苏晓曼逐渐成为了我在文学社的代言人。我会将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写在纸上,由她向大家分享。她总能准确理解我的意图,并且以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慢慢地,我开始期待每周的文学社活动,不再视之为一种负担。
有一次,苏晓曼询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在图书馆里,我们并肩坐着,各自翻阅着相关书籍,偶尔交换一下看法,但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安静的中。这种相处方式让我感到舒适,不像和其他人在一起时那种压力和不适。
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能够在苏晓曼面前表达更多的想法,甚至能够进行短暂的眼神接触,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你比我想象中要开朗,有一天,她这样对我说,只是需要合适的环境和人。
她的话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欣慰。是的,我并非完全封闭自己,我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和尊重我特殊性的人。
在苏晓曼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投稿一些较为小众但文学性更强的杂志。让我惊喜的是,我的一些实验性作品竟然获得了编辑的青睐。
看到了吗苏晓曼兴奋地指着杂志上我的名字,你的才华正在被更多人认可。
她的眼中闪烁着真挚的喜悦,仿佛我的成就就是她的成就一般。
我意识到,苏晓曼是第一个真正理解我文学创作的人。程亦川虽然一直支持我,但他对我作品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技巧和结构层面。而苏晓曼,她能感受到我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感和思考。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书房写作,程亦川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牛奶。
这么晚还在写他轻声问道,将牛奶放在我的桌上。
我点点头,继续敲打键盘。最近我正着手一个新的长篇构思,灵感源源不断,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写作。
程亦川站在我身后,默默看了一会儿屏幕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