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房里,老伴正揉面,案板上的面团被擀面杖推成满月,面粉在阳光里起舞。这丫头,怀个孕把整条街的麦子都吃光了。老伴嘴上抱怨,眼角却笑出细密的纹。张光荣接过擀面杖,手腕一抖,面饼薄得透光,像极了年轻时给孩子包糖饼的手法。

    鏊子在煤炉上烧得通红,面饼往上一贴,滋啦声混着面香漫开。张光荣守在灶台边,数着面饼边缘翘起的金黄脆边,想起卫东小时候总爱蹲在这儿,眼巴巴等着揭锅。如今儿子都要当爹了,时间比自行车闸还刹不住。

    院里突然传来清脆的车铃声。卫军骑着新买的嘉陵摩托载着媳妇回来,后座绑着两袋白面。爸,听说嫂子馋单饼,我们粮站新进的河套面,香!卫军扯着嗓子喊。张光荣望着锃亮的摩托,又瞅瞅墙角蒙灰的自行车,老伙计的镀铬车把在夕阳下泛着黯淡的光。

    灶上的单饼摞成小山时,卫东媳妇扶着腰挪进厨房。她眼睛亮晶晶的,抓起还烫手的单饼就往嘴里放,边吃边含糊不清地说:爸,还是您烙的饼香!张光荣笑着往她碗里夹了块腌萝卜,皱纹里盛满满足。窗外的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哼着年代久远的歌谣,那些关于自行车、象棋摊和闯祸少年的记忆,都化作了单饼里绵密的麦香,在烟火气里静静流淌。

    1993年冬夜,寒风裹着细碎雪粒敲打窗棂。鞍钢职工医院走廊里,张光荣攥着保温杯来回踱步,杯口腾起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卫东在产房外转得脚底生风,卫军则守在长椅旁,新烫的卷发被他抓得凌乱不堪,活像只炸毛的公鸡。

    哇——尖锐的啼哭刺破寂静,护士抱着襁褓推门而出:母女平安!张光荣颤巍巍掀开小棉被一角,皱巴巴的小脸还沾着胎脂,却让他瞬间红了眼眶。记忆突然闪回三十年前,他也是这样小心翼翼地抱着襁褓里的卫东,那时自行车大梁上还绑着红绸,一路叮铃作响骑回家报喜。

    回到家,老八仙桌上已摆好红鸡蛋。张光荣从床底摸出个铁皮盒,里头整整齐齐码着用红绳系好的零钱——这是他给孙辈攒的见面礼。老伴将婴儿服在煤炉边烤得暖烘烘的,絮叨着:凤丫爱吃单饼真是有兆头,这孩子嗓门这么亮,以后准是个能说会道的。

    卫军骑着摩托风风火火送来红糖,车筐里还塞着两包婴儿纸尿裤。现在都兴这个!他得意地晃着包装袋,比咱们小时候用的尿布方便多了。张光荣摸着纸尿裤柔软的表层,想起卫东小时候,他蹲在河边搓洗尿布,冻得通红的手在河水里泡得发白。

    深夜,婴儿房的灯光温柔地晕染开来。张光荣和老伴轻手轻脚走进来,看见凤丫半倚在床头逗着小孙女,卫东正笨手笨脚地给女儿换尿布。小家伙突然咯咯笑出声,清脆的声响惊飞了停在窗台上的麻雀。张光荣望着这一幕,转身将珍藏多年的自行车铃铛挂在婴儿床头。微风拂过,铃铛发出细微的嗡鸣,像极了岁月深处那串渐行渐远的车铃声。

    7

    千禧年的旧时光

    千禧年的钟声在电视里响起时,张光荣正戴着老花镜修补孙女儿的布娃娃。客厅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墙角的二八自行车早已卸下铃铛,车座上落了层薄灰。老伴在厨房煮着饺子,氤氲的热气里,隐约飘来年轻时他们常听的评剧唱腔。

    子女们各自安了家,卫东在厂里升了保卫科科长,卫军开了家粮油店,忙得腊月二十八才回家贴春联。两个女儿嫁去外地,只能在电话里叮嘱老两口添衣吃药。年夜饭的圆桌从八人缩成四人,饺子包得少了,却总也吃不完。

    春日清晨,张光荣习惯推着自行车去菜市场。自行车大梁上挂着竹篮,轱辘碾过柏油路,发出细碎的声响。卖菜的老王头打趣:张师傅,您这老伙计比我还显年轻!他笑着摇头,指尖抚过车把上褪色的红布条——那是卫东结婚时系上的。

    午后阳光正好,他和老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黑土地的故事简介 >黑土地的故事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