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1.车轮碾过积水时,溅起的泥浆里粘着未燃尽的纸钱。苏怀音摇下车窗,咸涩的海风裹着纸灰涌进来,落在副驾驶座那台老式胶片相机上。后视镜里,送葬队伍的白灯笼正在雨幕中渐行渐远,像一串溺水的萤火虫。

    仪表盘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划出扇形的水痕。每隔三十秒,她就能看见远处山坡那棵百年古槐的轮廓。树冠在暴雨中舒展如伞盖,枝桠间垂落的红布条早褪成灰白色,此刻却像浸饱了血水般鲜艳欲滴。

    老宅门环撞击木门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蝙蝠。铜环表面布满霉绿的铜锈,可当月光穿透云隙时,那些凹凸的纹路忽然泛起暗红光泽,仿佛干涸的血迹从岁月深处渗出来。苏怀音摸出钥匙的手顿了顿,父亲溺亡前寄来的最后一封信突然在记忆里浮现:老宅天井的苔藓不要铲,西厢房的铜镜莫要擦。

    阿音。沙哑的呼唤惊得她险些摔了相机。林阿婆佝偻的身影从门缝里挤出来,白内障的右眼蒙着层灰翳,左手握着的铜烟杆还在冒青烟。老人用烟杆敲了敲门槛:十五年了,该还的债总要还。

    灵堂的檀香压不住潮湿的霉味。供桌上父亲的遗照泛着水渍,相框玻璃内侧凝结着细密的水珠。苏怀音伸手擦拭时,指尖触到某种粘稠的液体,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珍珠光泽。她想起打捞队说过,父亲溺毙的渔船甲板上铺满这种分泌物。

    后半夜的雨声里混进了细微的叮咚声。苏怀音举着手电筒寻到西厢房,发现声音来自梳妆台上的鎏金铜镜。镜面不知何时蒙了层水雾,水珠正顺着缠枝莲纹往下淌。当她举起相机对焦时,取景框里忽然闪过一抹月白色——镜中倒映的雕花拔步床前,分明坐着个梳麻花辫的少女。

    晨光初现时,天井积水映出二楼斑驳的栏杆倒影。可苏怀音分明记得,这栋闽南大厝从来只有一层。她转身要去问林阿婆,却看见老人正用铜烟杆叩击青砖地面,每敲三下就停顿片刻,仿佛在聆听地底传来的回音。

    阿妹仔。林阿婆突然抬头,左眼瞳孔收缩成针尖大小,记住,莫收夜雨后的红纸伞。

    檐角铁马在风中发出呜咽,一团纸灰飘落在苏怀音肩头。她轻轻掸去时,发现灰烬里竟裹着半片鱼鳞,在阳光下泛着青黑色的冷光。

    2.铜镜边缘凝着的水珠在晨光里闪烁,苏怀音用袖口擦拭镜面时,指尖传来刺骨的寒意。昨夜镜中少女坐过的雕花凳还残留着潮气,凳脚与青砖接缝处生着圈墨绿色苔藓,像被人用毛笔仔细描过边。

    林阿婆的铜烟杆在门外石阶上磕出闷响。老人蹲在天井排水口前,正用烟锅掏挖淤积的落叶。混着鱼腥味的腐殖质堆成小山,十几尾透明虾苗在积水里仓皇逃窜,撞碎了倒映的云影。

    你爸的物件都搁在书房。林阿婆突然开口,烟杆指向东厢房紧闭的雕花木门,锁眼灌了海水锈死,得用茶油润三天。

    书房门把手上果然结着层盐霜。苏怀音沾了茶油的手指刚触到锁孔,几滴暗红液体突然从门缝渗出来。她后退半步,却发现那不过是屋檐滴落的雨水——廊檐瓦当下垂挂的冰裂纹玻璃风铃,正将朝霞折射成血色的光斑。

    父亲的书桌抽屉里躺着本泡胀的牛皮日记。海水腌渍的纸页黏连成块,唯独最后三个月的内容保存完好。苏怀音用镊子小心分开七月十七日的记录,泛黄纸页上写着:槐树年轮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树心渗出物检测含大量氯化钠与......后半截字迹被水渍晕染,像团蜷缩的水母。

    暮色爬上窗棂时,铜镜表面又开始沁出水珠。苏怀音把日记摊在梳妆台上,发现那些模糊的水渍正在纸上勾勒出诡异的图案。当她用吹风机烘烤纸页,褐色的盐粒竟逐渐拼成半张人脸——麻花辫的轮廓清晰可辨,正是昨夜镜中少女的发式。

    海风突然撞开雕花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槐荫》简介 >《槐荫》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