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成功薨台厦布战云
话中带刺,但陈永华不以为忤,直说来意:
「郡王遽薨於台湾以及郑淼继位的消息一传回金厦,众军哗然。不久前h昱与全斌兄奉郡王之命监斩世子,如今郑淼在台继位,不免让人怀疑郡王是否已下昭废除世子、传位於弟,加上世子年少,许多金厦将领虽然表面上默不作声,私底下却抱持观望的态度,观望是要拥立世子与台湾抗衡、还是一同奉郑淼为东都主。我需要全斌兄襄助,以稳定金厦政局。」
「听参军之意,是要助世子与台湾方面相抗衡,以夺回延平郡王之位罗!参军似乎认定是郑淼僭位夺权,说不定传位郑淼才是郡王的本意呢!」周全斌说。
「郡王治军严厉、刑罚苛峻,全斌兄应当清楚这几年来不断有军士因此而叛逃降清,譬如施琅、h梧之流。世子允文允武,更重要的是待人宽厚,永华不清楚郡王是否传位郑淼,只相信唯有世子继位才有助於安定军心、承袭反清复明的大业。」陈永华说。
陈永华的一席话似乎说动了周全斌,只见周全斌收敛起倨傲的态度、起身下床。
「参军要全斌如何帮忙?」周全斌说。
「我已与两位王爷议定,明日朝会时,宁靖王与鲁王将请世子嗣位延平郡王,永华会率先表态奉世子为主,以b迫心存观望的金厦将领当场宣誓效忠。世子嗣位後将立即下令整师渡台,并拜全斌兄为五军都督,届时请全斌兄务必接任五军都督,以动摇台湾将领拥立郑淼之决心。」陈永华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在陈永华策划与运作之下,郑经顺利在厦门嗣位延平郡王并袭封招讨大将军。虽然永历帝已亡,但郑经仍奉明正朔,以「永历」为年号。随即以周全斌为五军都督、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整兵东渡台湾。
大军行渡至澎湖,陈永华趁着与郑经以及周全斌一同巡视澎湖诸岛的机会,向郑经提出建议:
「郡王!当前先王新丧之时,台湾无人护理,诸将暂请郑淼监国,以稳定军心,实乃权宜之举。此番我军东渡台湾,若骤然进兵,则台湾诸将必心生疑忌,即便无叛逆之心,亦将无奈相拒,如此一场血战势必难免。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力拼不如德服,必先施以礼、然後加兵,则师出有名。因此永华建议先谕令通知各镇退避迎接,看诸将如何举动。如诸将服拥郡王,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若不,方才进兵。」
郑经采纳陈永华的建议,先向台湾方面发出了布告,致使大多数的部队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但h昭与萧拱宸仍然坚拒郑经,两人遂起本部兵马与周全斌展开交战。
这场决定延平郡王继承人的战争很快地落幕。h昭身中流矢而亡,周全斌向其余将领宣达叛逆之罪仅及h昭与萧拱宸两人,於是其余各部将领纷纷倒戈、投降,最终h安迎郑经进王城,结束了这场战争。而郑淼早在听闻h昭战si时,就已经吓得六神无主,打算向郑经负荆请罪了。
郑经进驻安平之後,诛杀了萧拱宸,但是对於郑淼,仍旧待之以伯叔之礼。陈永华的献策,避免了一场惨烈的流血内哄。
夜深人静,这个郑成功在此撒手人寰的房间,如今已被布置成了已故延平郡王的灵堂,此时郑经正独自为父亲守灵。
除了偶尔返回承天府的宅邸之外,陈泽鲜少离开据守的北线尾,就连近在咫尺的安平镇,也难得造访。今夜,陈泽却只身来到了王城。
侍卫的通报令郑经感到震惊,是什麽原因让一向忠於职守的陈泽必须离开北线尾?又有什麽要事情让平时冷静沉着的陈泽急於星夜求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
「陈泽,深夜求见,有何要事?」
郑经跪坐在灵堂右侧,对眼前这名黝黑汉子问道。只见陈泽不急不徐地在郑成功的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