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了当:"老夫只懂些粗浅武艺,若公子不嫌弃,定当倾囊相授。"
林宇谦逊地回应:"三位老师过谦了。学生年幼无知,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随后,三位老师商议了一下,决定每日上午蔡京教授经学,中午许靖讲解文辞,下午则由赵峰训练武艺。如此安排既全面又不至于过于劳累。
第一堂课,蔡京并没有立即开始讲授经典,而是先了解林宇的基础。
"公子可曾研读过哪些经典?"蔡京问道。
林宇如实回答:"回老师,学生读过《论语》、《孟子》,也略览《周易》、《尚书》,但理解有限。"
蔡京点点头:"公子已有不错的基础。不过学习经典,不仅要熟读,更要理解其中的义理。我们今日就从《论语》开始吧。"
接下来的时间里,蔡京详细讲解了《论语》的核心思想,特别强调了"仁"与"礼"的关系。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林宇对儒家思想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公子认为,孔子所言的仁与礼,二者关系如何?"课程尾声,蔡京提出了这个问题。
林宇思索片刻,答道:"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二者相辅相成,内无仁德,外礼则成为空壳;外无礼制,内仁则难以表达和实践。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正是说明通过自我约束,遵循礼制,才能达到仁德的境界。"
蔡京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欣慰地笑道:"公子理解精深,远超常人。不过,我还想再问一句,在当今之世,若礼与仁相冲突,公子会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带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林宇意识到蔡京是在试探自己对当下党争的态度。他谨慎地回答:"学生以为,礼源于仁,二者本不应冲突。若表面上看似冲突,可能是对礼的理解出了偏差。当下之世,名为维护礼制,实则各怀私心者不在少数。若遇此情况,学生会权衡利弊,既不盲从所谓礼,也不固执己见,而是寻求最符合仁德本质的解决之道。"
蔡京听完,抚须微笑:"好一个权衡利弊,公子此言极是。治学如此,处世亦然。明日我们继续讨论《孟子》,公子可先复习一下。"
中午时分,许靖开始了他的文辞课。与蔡京的严谨不同,许靖的教学风格更为活泼。
"曹公子,我听闻你前些日子在袁氏兄弟面前即兴作诗,颇受赞誉。"许靖笑着说,"不如今日我们就从诗词开始如何?"
林宇谦虚地回应:"那不过是胡乱吟诵,献丑了。"
许靖摇摇头:"不必过谦。文辞之道,贵在真情实感。我们今日不谈格律,只论情感。公子可否告诉我,你认为何为好诗?"
这个问题颇有深度。林宇思考后答道:"学生以为,好诗当有三境:一是形象鲜明,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二是情感真挚,直击人心;三是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若能兼具这三点,即使不合格律,也是好诗。"
许靖眼前一亮:"公子此言大有道理!许多人作诗只求格律工整,辞藻华丽,却忘了诗的本质是抒发情感,传达思想。公子能有此见解,实属难得。"
随后,许靖展示了一些不同风格的诗作,从《诗经》的素朴到汉代乐府的慷慨激昂,再到当代文人的婉约含蓄,让林宇领略了不同时期诗歌的魅力。
"文辞不仅是修饰,更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课程结束时,许靖总结道,"未来无论是入仕为官,还是结交朋友,甚至是军中鼓舞士气,好的文辞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子才思敏捷,只需多加练习,定能成为一代文豪。"
下午的武艺课则完全不同。赵峰带着林宇来到后院的练武场,先是让他展示一下基本功。
林宇虽然有现代格斗的知识,但身体毕竟是十二岁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