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似乎遇到了难题。林宇上前搭话:"这位同窗,看你似乎遇到困难了?"
少年抬头,露出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孙子兵法》中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
林宇笑道:"此言乃指军事行动要出其不意,从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发起进攻,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降临一般。"
少年眼前一亮:"原来如此!多谢指点。在下陆俊,字元明,幽州人。"
"曹操,字孟德。"林宇拱手回礼,"陆兄对兵法有兴趣?"
陆俊点头道:"家父从军多年,我自小耳濡目染,颇爱研读兵书。不过比起经学,兵法确实更难理解。"
林宇见他对军事有浓厚兴趣,便趁机与他深入交流。聊了一会儿,林宇发现陆俊对行军布阵有独到见解,思维缜密,分析精准,颇有将才之风。
就这样,林宇在太学中逐渐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历史上曹魏名臣的亲族,或者有潜力成为未来助力的人才。他与每个人都保持着适当的联系,既不过分亲近引起怀疑,也不疏远到失去联系的程度。
一个月后,军学开学。与太学不同,军学更注重实践和技能训练。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军人子弟或有志从军的少年。教习内容包括兵法谋略、武艺训练、行军布阵等军事知识。
军学的教官多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他们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实际应用。每周都有模拟战场演练,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军事指挥。
林宇第一天到军学报到时,恰好碰见一群少年正在操场上切磋武艺。其中一位少年身手矫健,剑法精妙,引得众人喝彩。
"好剑法!"林宇由衷赞叹。
旁边一位少年解释道:"那是张承,字德柔,雁门人,今年十二岁,剑术在军学中无人能敌。"
"张承?雁门人?"林宇暗自思量,这个名字虽然不太熟悉,但"雁门张氏"却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曹魏名将张辽。
带着好奇,林宇在课后特意找到张承交谈。通过巧妙的引导,他得知张承确实与张辽是远亲关系,同出雁门张氏。
"张兄剑术精湛,想必家学渊源吧?"林宇赞叹道。
张承谦虚地说:"家父曾在军中担任校尉,传我一些皮毛罢了。不过听闻曹兄在太学的表现极为出色,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林宇笑道:"过奖了。我在太学学习文韬,在军学修习武略,为的是将来能文武双全,济世安民。"
张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曹兄志向远大,令人敬佩。我辈少年,正当以国家存亡为己任。"
通过与张承的交往,林宇又结识了几位军学中的佼佼者,包括徐统、于诚等人,他们分别是历史上曹魏名将徐晃和于禁的族人。
与此同时,林宇也没有放松在太学的学习和人脉拓展。他注意到太学中有一位名叫李醇的少年,为人低调,甚少言语,但每次发言都一针见血,令人折服。
通过刻意接近,林宇得知李醇来自广陵李氏,与历史上曹魏名臣李典有些渊源。深入交流后,林宇发现李醇有着过人的见识和卓越的判断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潜在盟友的才能,林宇设计了一系列"测试"。
一次,他在太学中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策论讨论,主题是"如何应对民间可能的动乱"。这个看似普通的话题,实际上是林宇为了试探参与者对即将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何见解。
讨论中,荀诩表现出色,他冷静分析了民变的根源在于苛政和天灾,主张既要严厉打击叛乱,又要减轻赋税,安抚民心。
郭济则着眼于情报的重要性,认为应当在民间设立密探,及早发现叛乱迹象,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