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
不请自到,颐指气使,数罪并罚,快把这些东西给我抄写一百遍。
”“一百遍?你倒是敢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我说的话。
圣贤所言,定有其意。
”李灵濯问道:“有什么意,值得我写一百遍?”谢晦已指着那句“风雨如晦”,对李灵濯笑着说:“我会告诉你我的名字。
”那双折了桃花瓣似的眼珠仿佛能蛊惑人心。
李灵濯下巴微抬,像极了随时要咬人的五步蛇:“外面蜡梅开了,你想把我一个人晾在这里?”谢晦已垂下那双多情的眉眼,颇感遗憾地说:“红袖添香在侧,我何必舍近求远?”“有你这样红袖添香的?”听起来倒是有几分委屈在。
“李大人这是什么语气?”谢晦已轻笑一声,“书里怎么说来着?”她倚靠在书案旁,手指在书脊间游走,慢条斯理地从那一摞书里一册一册地择选,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缠绵。
最终她拿出一本前朝的《风物志异》,在李灵濯面前挥了挥。
“缠人精不能离了人,”她笑了笑,“李大人,圣贤所言可为真?”烛火又燃了一截。
谢晦已手里的书也跟着翻过一页,李灵濯收回目光,看着桌上的宣纸,他的眉眼略带柔意。
白日里那些吵得让人头疼的事情,在她这里似乎能戛然而止。
就像她故意给自己找事情做,提笔写字,写着写着,总能安心。
“咚”的一声,他的书案上忽然落了一团纸。
李灵濯把纸团打开,只见上面寥寥几笔画了一幅画。
虽说画功极其简陋,不过竭力联想之后,依稀能看出个人形。
落款写着:“隆安二十七年,夜,谢见黎令李灵濯抄写百遍。
”李灵濯叹息了一声,提笔要改掉那行字。
不为什么,他总是不愿将自己与那个人的事情放在一块。
“谢小姐,今年是景明三年。
”谢晦已惊得丢掉了笔,也愣了一会儿神。
“皇上驾崩了?”她喃喃道。
李灵濯沉默片刻,开口纠正她的说法:“是先帝驾崩。
”谢晦已也跟着沉默了许久,或许是因为她身上笼罩的忧郁太过浓厚,以致屋外忽然起了风。
“你对先帝,”李灵濯斟酌用词,“很敬仰?”谢晦已把这个问题挡了回去:“天下万民无不敬仰之至。
”那就不是很敬仰了。
李灵濯暗自想着。
“那你是对先帝追念不已,还是对新帝有所不满?”“没有区别,”谢晦已淡淡道,“他们离我太远,又是世袭罔替,前朝楚氏也好,本朝李氏也罢,天底下总要出一个皇帝,好不好的自有世人评断,不必多我一人之言。
”李灵濯又问道:“那你在追念什么?”“我熟悉的东西、我所认知的人世间,在我不知不觉中变得面目全非。
好像我刚刚明白,原来十年是这样长久的时间,久到足以改朝换代。
”听到这话,李灵濯不禁放下了笔。
倘若今年是隆安二十七年,自己不曾借着寻亲的名义微服私访,会有人像今夜这般坐在青州城吗?他与她还是不同的。
没有他,她依旧会在那一天烧了整个村子逃出来,也会在寻仇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没有她,那个村子会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诅咒,她不能不存在,因为她生来便是光明。
李灵濯安抚她道:“京城一直是个无趣的地方,你不在的那十年也很无趣。
或者说,还好你错过了那十年。
”“无趣吗?难不成李大人在京城中也无牵无挂?”“故人已逝,谁会被那一捧黄土牵绊?”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