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9章 射礼中的君子之道:儒家竞技伦理的文明省思
研究空气动力学,提出

    “后有微风,则箭锋所指必偏”,这种

    “格物致知”

    的研究方法,实源于射礼中

    “反求诸己”

    的思维传统。

    (五)跨文明的竞技伦理比较

    与孔子同时代的印度耆那教,主张

    “非暴力”(ahisa)原则,但其

    “箭术修行”

    要求弟子通过冥想提升专注力,与孔子

    “心正箭正”

    的理念异曲同工。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射箭视为

    “和谐宇宙”

    的象征,认为

    “弓弦的张力体现数的比例”,这种将竞技与哲学结合的思维,与儒家

    “射以观德”

    形成文明对话。

    三、射礼的历史变奏:从先秦到明清的伦理嬗变

    孔子对射礼的哲学改造,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不同时代的竞技伦理建构。从汉代

    “射策”

    取士到清代

    “武举”

    制度,从书院

    “射圃”

    到民间

    “射会”,射礼的形式虽不断变迁,但其

    “以礼化争”

    的精神内核始终存续。

    (一)汉唐:制度化的竞技伦理

    汉代

    “射策”

    制度将射箭与选官结合,《汉书萧望之传》记载:“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但此时的

    “射”

    已从身体竞技转向知识竞答,“策”

    为竹简试题,“射”

    为投射取题,体现了汉代

    “崇文抑武”

    的政策转向。这种转变在唐代

    “武举”

    中得到修正,武则天设置

    “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

    等科目,既考技术又察礼仪,如

    “马射”

    要求

    “皆重铠,带弓箭,驰马若飞,左右射之”,同时需遵守

    “先揖考官,次呈所射”

    的礼仪规范,实现了

    “技”

    与

    “礼”

    的统一。

    (二)宋明:理学化的竞技精神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射礼从

    “技艺之学”

    升华为

    “道德之学”。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中提出:“射者,所以观德也。”

    将射箭视为

    “格物致知”

    的工夫,认为

    “弓矢审固,则心正矣;心正,则事正矣”。这种理念在白鹿洞书院的

    “射圃”

    中具象化:书院生徒需定期习射,每次射前需朗诵《射义》章节,射后集体讨论

    “中与不中”

    的道德寓意,使射礼成为

    “存天理,灭人欲”

    的修养手段。

    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将射礼与

    “心学”

    结合,提出

    “射以观德,德本于心”。他在南赣剿匪期间,曾组织军民举行乡射礼,以

    “正心”“睦邻”

    为宗旨,将军事训练与道德教化结合,写下《南赣乡射礼》一文,详细规定

    “每岁孟冬,太守集士民于射圃,行三揖三让之礼,然后射”,开创了

    “以礼治军”

    的实践范式。

    (三)清代:世俗化的竞技转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简介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目录 > 第49章 射礼中的君子之道:儒家竞技伦理的文明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