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美善之辨:孔子论《韶》《武》的文化深意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对《韶》与《武》的评价,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简短的话语,蕴含着孔子对音乐、道德、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不仅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更折射出其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透过这一评价,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礼乐文明盛行的时代,探寻孔子内心深处对美与善的追求,以及他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期望。
一、礼乐文明:孔子评价的时代背景
(一)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渊源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面临着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艰巨任务。他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武力难以实现长治久安,于是着手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以
“礼”
为核心,涵盖了祭祀、朝聘、婚丧、军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严格的等级规范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
“乐”
则作为
“礼”
的表现形式,与
“礼”
相辅相成。《礼记乐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形象地阐述了礼乐制度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秩序的重要意义。
在祭祀仪式中,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乐器、乐舞规模都有严格规定。天子祭祀天地祖先时,可使用
“八佾之舞”,六十四人整齐划一的舞蹈,配合钟鼓齐鸣的宏大乐声,彰显出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则只能用
“六佾”,大夫用
“四佾”,这种等级分明的礼乐规范,如同金字塔般稳固地维系着社会结构。在宫廷宴飨时,音乐的演奏也严格遵循礼仪程序,从迎宾时的《肆夏》,到宴饮中的《鹿鸣》《四牡》,每一首乐曲都承载着特定的礼仪功能,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传达着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
(二)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势力逐渐崛起。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纷纷发动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甚至
“自大夫出”。在音乐领域,僭越现象层出不穷。鲁国大夫季氏
“八佾舞于庭”,公然违反礼制,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标志着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经济基础的变化也是导致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阶层不断壮大,他们渴望打破旧有的贵族垄断,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在这种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原有的礼乐制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也日益减弱。社会风气逐渐从崇尚道德礼仪转变为追逐利益和权力,道德观念的淡薄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二、《韶》乐之美善:德政的艺术呈现
(一)《韶》乐的传说与起源
《韶》乐相传起源于舜帝时期。据《尚书益稷》记载:“《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传说舜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他的德行感动了上天,凤凰也飞来起舞,而《韶》乐就是为了歌颂这一太平盛世而创作的。在古代文献中,《韶》乐又被称为《大韶》《九韶》,“九”
表示乐曲的篇章之多,也象征着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