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美善之辨:孔子论《韶》《武》的文化深意
的完美。
关于《韶》乐的创作过程,也有许多神秘的传说。据说舜帝在南巡途中,来到韶山,被这里的山水美景所陶醉,灵感突发,创作了《韶》乐。还有传说认为,《韶》乐是舜帝集合了天下贤才,经过多年的精心创作和排练而成。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反映了古人对《韶》乐的崇敬和赞美,也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艺术形式之美
从音乐本身来看,《韶》乐的旋律优美和谐,节奏舒缓流畅,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它采用了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相互配合,构成了丰富而和谐的音乐旋律。在演奏形式上,《韶》乐融合了多种乐器,如编钟、编磬、琴、瑟、箫、笙等。编钟发出的声音雄浑庄重,编磬清脆悦耳,琴瑟的音色温润细腻,箫笙则悠扬婉转,各种乐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庄严的氛围。
《韶》乐的舞蹈编排也极具特色。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动作优雅流畅,与音乐的节奏完美契合。他们的舞蹈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肢体语言,还通过不同的队形变化和动作组合,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舞蹈中可能会有象征天地和谐、万物生长的动作,以及表达对舜帝德行敬仰的姿态,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韶》乐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三)道德内涵之善
《韶》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政治意义。舜帝是儒家推崇的圣君典范,他以仁德治理天下,推行德政,关爱百姓,任用贤能,使得天下大同,人民生活幸福。《韶》乐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将舜帝的德政和仁爱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的歌词和舞蹈的寓意中,处处体现着
“仁”“和”
的思想。它歌颂了舜帝对百姓的关爱,以及百姓对舜帝的敬仰和爱戴,展现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图景。这种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完美结合,使得《韶》乐在内涵上达到了
“尽善”
的境界。孔子认为,通过欣赏《韶》乐,人们能够受到道德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并赞叹道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一反应充分体现了《韶》乐对孔子的巨大震撼和深远影响。在孔子的心中,《韶》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和道德境界的象征。通过聆听《韶》乐,孔子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仁爱、和谐、有序的社会,这与他一生致力于恢复的周礼社会不谋而合。
三、《武》乐之美与未尽善:武功背后的思考
(一)《武》乐的创作背景
《武》乐是周武王时期的音乐,它是为了歌颂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功绩而创作的。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顺应民心,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歌颂周武王的丰功伟绩,周朝的乐官们创作了《武》乐。
《武》乐的创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周武王伐纣的正义性和伟大功绩,同时激励后人,弘扬周朝的开国精神。它在周朝的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中演奏,成为了彰显周朝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的重要象征。
(二)艺术形式之美
从音乐的艺术形式来看,《武》乐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准。它的旋律激昂慷慨,节奏强烈有力,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周武王的英勇威武。在乐器的使用上,《武》乐大量运用了鼓、钟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鼓的声音雄浑有力,能够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钟的声音宏大庄重,象征着周武王的权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