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8章 居上之道:孔子论为政与立身之本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在春秋乱世的风云激荡中,孔子一句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短短数语,道尽为政者的德行准则与立身之本,不仅深刻反映了孔子对社会秩序的思考,更蕴含着对人性、道德与政治的深邃洞察。这一论断跨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如明镜,映照出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值得我们从历史纵深、哲学思辨、现代实践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与思索。

    一、春秋乱世:礼崩乐坏的全景透视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之一。周平王东迁后,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从

    “千里王畿”

    锐减至洛阳周边数百里,经济实力与军事威慑力大幅削弱。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王室财政窘迫时,甚至需向鲁国

    “求赙”(索取丧葬财物),天子威仪荡然无存。诸侯争霸的格局下,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践土会盟确立霸主地位,这些事件标志着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时代彻底到来。

    经济领域的变革更为深刻。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数倍,《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私田开垦规模迅速扩大,鲁国

    “初税亩”、齐国

    “相地而衰征”

    等改革,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化,井田制的瓦解如同多米诺骨牌,引发整个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新兴地主阶级与商人阶层崛起,他们通过经济实力谋取政治话语权,与传统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文化层面的崩坏呈现出系统性特征。以祭祀制度为例,按照周礼,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但郑庄公

    “射王中肩”

    后,公然僭越天子祭祀规格;宋国太宰华元主持的祭祀活动中,甚至出现

    “牺牛疡,乃改卜牛”(牺牲牛生病就随意更换)的荒诞行为。在朝聘礼仪上,《左传成公三年》记载,晋国大夫郤克出使齐国时,因跛足遭齐顷公母笑观,引发晋齐鞌之战,礼仪沦为国家间挑衅的工具。这种

    “礼崩乐坏”

    不仅是制度的瓦解,更是价值体系的崩塌。

    二、居上不宽:政治伦理的深度解构

    “居上不宽”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构成了政治伦理的核心命题。从词源学角度看,“宽”

    字甲骨文作

    “宀”

    下

    “苋”,象征房屋宽敞容纳万物,引申为包容、仁厚的执政理念。《尚书舜典》记载舜

    “宽而栗”,将宽厚与威严并列为君主必备品德,可见

    “宽”

    的政治智慧源远流长。

    历史上,不

    “宽”

    的为政者往往陷入统治危机。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继续推行严刑峻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

    “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陈胜、吴广因

    “失期,法皆斩”

    而揭竿起义,最终引发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二世而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初

    “文景之治”,汉文帝采纳贾谊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

    的建议,将田租从

    “十五税一”

    降至

    “三十税一”,废除连坐法、肉刑等苛法,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种宽仁之政不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简介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目录 > 第68章 居上之道:孔子论为政与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