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昭光社三名执事、顾清越、礼部使臣、太子监正亲临。
厅堂百官围坐,昭州百姓围于堂外,雷雨将至,压得人喘不过气。
太子翻阅文书,忽抬眼问:
顾清越——你主张女社制度、推动良籍女子新编,若此事真系女社所致,如何处
顾清越沉声答:若女社鼓动叛法,我亲自关门;
若女社为女子留命,我绝不斩手。
此话一出,堂上几人倒抽冷气。
太子眼神如刀:你这是逼本宫选边
顾清越抬眸直视:殿下若要清我,只需赐纸笔,我自引颈伏案,不言一字。
众官震动。
太子却未动,只将手中文书合起:我还未要你死,顾卿别急。
厅堂沉寂。
这时,殿外忽有人报:
社主沈韶光,欲入堂自辩。
太子眼色微变。
让她进。
沈韶光入堂,雨衣未脱,浑身冷意,跪在中厅。
她举头,目如刀锋,开口便道:
那名死去的姑娘,亦姓沈。
众人一惊。
她抬手呈上一封信,盖有忠仁伯府私章。
她逃出京时,曾写信求我收她入社。她不是被诱,是来逃命。
她死,不是因社,而是因为她曾回府,被活活打了两日。
全场寂静。
她眼神笃定:此事,我不辩女社清白,我只问一句——死去的,是不是人
若她是人,那社,就是让人活的地方。
若她不是,那天下千万人女子,该归何处
此言落,厅外百姓爆出低声抽泣。
堂上礼部副使额上冷汗,太子合手:此案停审,先彻查伯府。
他看向顾清越,声冷如霜:顾卿,昭光之案,本宫给你三日。
他再看向沈韶光,语气不缓:昭光社三月内不得再扩,不得再招新。
你若再出事,昭光之名,必灭。
沈韶光叩首,答得极轻:昭光不为争,是为留。
若天不容,那我一人担。
夜,太子归营。
沈如晏站在帘后,听完全过程,一言未发。
太子看她:你若今日说一句‘女社该灭’,我就诛了她。
沈如晏轻声回一句:你诛得了她,却诛不了千千万万跟她一样的女子。
陛下病重,南地不稳。你选一个,是女人死,还是局乱
太子沉默半晌,缓缓吐出一句:本宫,不选人,只选天下。
雨终于落下。
昭州泥泞,街道泥水翻涌。
但女社门前灯火未灭,顾清越案前笔未停,沈如晏夜里一语未出。
元和十九年,又一年初夏。
皇帝崩逝,萧止言登基,年号改元承道。
五月大赦,太后诏令清理旧籍,赦良女贱册之名;
同年秋,朝廷正式设立昭光社学制度试点,限女子教授经艺、女红、理计,入编地方学馆。
不称官职,不设秩禄,却得可开堂、可授人、可申冤。
这一年,被记作——女子启教元年。
昭州东南,旧昭光社址。
院门已换新匾,改名为昭社学塾,收生百人,皆良籍女子。
主事非他人,正是霍氏。
她曾是落魄贵妇,今为南地女子教习,女社三年,她成了女子可师的活榜样。
而沈韶光——不见踪影。
据说那日昭光社正式归官,她亲手卸下门匾,封存社章,留下一句话:
昭光之名,至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