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1

    陈家变故

    避居异乡

    金陵城的暮春总带着几分肃杀,陈家大院的火势在夜风里噼啪作响,雕梁画栋在火舌中扭曲变形,像极了被抽去筋骨的巨兽。十六岁的玉娘被母亲陈氏按在柴房的草垛里,鼻尖萦绕着浓烟与血腥气,耳边是乱兵砸门的巨响。她攥紧父亲临终前塞给她的白玉簪,簪头的碎玉硌得掌心生疼,恍惚间听见前厅传来父亲断断续续的喝骂:方……家的玉佩……断不可……

    砰——

    雕花木门轰然倒塌,火光照亮父亲胸前的箭羽。玉娘看见他的目光扫过柴房方向,喉间涌出的血沫染湿了颔下胡须,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闷响,倒在积善堂的匾额下。那匾额是祖父当年捐建粥棚时皇上亲赐,此刻却被火舌舔舐得焦黑,善字的最后一笔蜷曲如蛇,像是对这阖家惨变的无声嘲讽。

    娘,父亲他……玉娘的指甲掐进母亲的手臂,却被陈氏死死捂住嘴巴。年近四旬的妇人眼底布满血丝,昔日照镜簪花的手此刻攥着一把生锈的剪刀,刀刃在火光中映出颤抖的倒影:别出声,他们是来灭口的。

    变故来得毫无征兆。三日前父亲还在花园教玉娘辨识古琴谱,说待她及笄便托媒去姑苏求娶方姓表兄——那是母亲娘家的远亲,据说生得眉清目秀,且与玉娘同岁。可昨夜忽然有火把照亮院墙,数十个蒙面人翻墙而入,见人便砍,口中喊着找玉佩斩草除根。

    五更天时,火势渐弱。玉娘跟着母亲从后门逃出,两人皆换上粗布衣裳,陈氏将金钗熔成碎块缝进鞋底,玉娘则把白玉簪藏进发髻,外面罩上青布头巾。母女俩混在难民队伍里,沿着秦淮河走了三日,直到双脚磨出血泡,才在渡口搭上一艘驶往青阳县的商船。

    到了那边,就说姓林,是我娘家远亲。陈氏靠在船舱角落,望着水面上自己憔悴的倒影,忽然伸手拔掉玉娘鬓角一根显眼的银线,记住,别再提琴棋书画,只说粗使丫头出身。

    青阳县位于群山之间,绕城而过的青溪江清澈见底。母女俩在城西租下一处青砖宅院,三进的院子带个小花园,葡萄架下摆着石桌石凳,倒比预想中清静。玉娘每日晨起必做两件事:一是在窗前簪好白玉簪,二是绕着花园走三圈,数那葡萄藤上新生的卷须。

    小姐,该用早膳了。老仆张妈端着粥碗进来,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昨夜赶路的尘土。自陈家变故后,唯有这忠心的老仆愿追随她们,此刻正用粗布围裙擦着手,夫人说,往后别再叫‘小姐’了。

    玉娘垂眸看着碗里的白粥,忽然想起从前在金陵,厨子总会变着花样做杏仁酪、玫瑰糕。她摸了摸腰间的锦囊,里面装着半块碎玉——那是父亲咽气前从脖子上扯下来的,说是方表兄的信物。张妈,她轻声开口,你说父亲口中的方姓表兄,究竟……

    小姐!张妈猛地抬头,目光扫过虚掩的房门,压低声音,夫人叮嘱过,莫问从前的事。方公子……方公子早已不在人世了。

    午后,陈氏在厨房里腌梅子,玉娘独自坐在葡萄架下,铺开从当铺赎来的旧宣纸,笔尖刚蘸上墨,忽闻墙外传来孩童嬉闹声:快看,那户人家的小姐在画画!她慌忙将纸揉成一团,指甲却已染上墨色,像极了父亲血渍的颜色。

    是夜,玉娘推开雕花木窗,见一轮弯月挂在竹梢,月光将竹影投在青砖地上,纵横交错如前世今生的纠葛。她鬼使神差地打开琴盒,指尖拂过断弦——这琴是父亲用陈年桐木所制,火中抢出时已断了两根弦。试着调了调音调,一曲《汉宫秋》从指间流出,声调凄婉,如泣如诉。

    一曲终了,忽闻墙外传来一声长叹。

    玉娘浑身僵住,手指悬在琴弦上方。那叹息声低哑清远,带着几分怅然,竟不似出自凡人之口。她站起身,借着月光看见墙外探出半片衣角,青衫料子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玉簪玉佩:跨世轮回缘简介 >玉簪玉佩:跨世轮回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