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解,坚持自己没有错。我说的都是事实,都是为了米兰好,他们却这样反应过度,简直不可理喻。
明月,母亲一边整理弟弟留下的一些物品,一边轻声说道,你有没有想过去看看他们,或者...道个歉
道歉我皱眉反问,为什么要道歉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医学事实,我难道要为了说实话道歉吗
母亲叹了口气,停下手中的动作,直视着我:有时候,专业不是一切,明月。你了解病情,但不了解人心。
这不是了解不了解的问题,妈。我坚持道,但心里已经开始有些动摇,这是关于健康和生命的严肃问题。
是啊,所以更需要温柔和理解。母亲意味深长地说,你记得吗,你小时候最怕去医院,就因为那些医生总是板着脸,用你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说你的问题。那种无力感和恐惧,你应该还记得吧
这个童年记忆如同一记重击,让我一时语塞。我的确记得那种感觉——被专业术语包围,被告知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却又不被允许有疑问或反对意见。那种无助和恐惧,原来我现在正在施加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08
晚上,父亲拿着一本医学伦理学的教材,坐到我旁边。
明月,我今天想和你聊聊行医之道。他的声音平静而温和,没有指责,只有关切。
爸,我知道我可能语气重了点,但我说的都是——
医学事实,我知道。父亲接过我的话,轻轻摇头,但医学不仅仅是关于事实,更是关于人。治病与治人,是两回事。
他翻开那本书,指着某一页:看,这里说,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包括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明月,作为医生,你很优秀;但作为姐姐,你忽略了弟媳的感受。
父亲的话让我陷入沉思。我一直以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最大的优势,是对家人的最好保护。但如果这种保护变成了一种伤害呢
医者父母心,但亲人不是病人。父亲轻声说,目光慈爱而坚定,爱不是治疗,是尊重。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我开始反思:或许,我真的混淆了身份和情感,用医生的标准要求亲人,用专业的冷静代替了家人间应有的温暖。
09
第二天在医院,一个特殊的病例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一位拒绝了大部分医疗干预的产妇,她坚持自然分娩,拒绝剖宫产,即使医生告诉她有风险。我的同事们都认为她不理性,不专业,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她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婴儿。
这个案例让我感到困惑。按照医学理论和统计数据,她选择的路径风险更高,但她却成功了。这难道意味着不专业的选择也有其价值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同事看我盯着那份病历发呆,开玩笑道:赵主任,你该不会被这种反主流的案例动摇了吧这只是个例外而已。
我勉强笑了笑,没有回应。但内心深处,我确实被动摇了。如果我们的专业判断不总是绝对正确,那么是否应该给人更多选择和尊重的空间
下班前,我做了一个决定——去探望那位特立独行的产妇,看看能否从她那里找到一些答案,理解那种不听医嘱背后的逻辑和力量。
或许,这会帮助我理解米兰,理解弟弟,也理解我自己。
第四章:晴天霹雳与内心的崩塌
10
我推开病房门,看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那位特立独行的产妇——方晴,正依靠在病床上,怀中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阳光从窗口洒落,为这一幕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平静而美好。与我想象中焦虑不安的场景截然不同。
赵主任。方晴看到我,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