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像那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氧化,却依然固执地保持着原本的形状。
2014年9月,省师范大学开学日。
林小满拖着行李箱站在校门口,目光扫过每一个经过的人。她穿着那条陈暮见过的白色连衣裙,头发扎成他熟悉的高马尾,甚至还戴着那副黑框眼镜,尽管她早该换度数了。
同学,新生报到在那边。一位学姐热情地指路。
谢谢。林小满点点头,却没有立刻离开。她依然站在校门口最显眼的位置,眼睛不停地搜索着人群。
在等人吗学姐好奇地问。
嗯。林小满轻声回答,我们说好...在这里见面。
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林小满几乎没挪动过位置。报到处的老师来催了几次,最后是一位好心的学长帮她代领了材料。夕阳西下,校园里的人渐渐稀少,她才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去宿舍。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满建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午四点下课后,她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等待一小时。宿舍的女生们笑称这是林小满的望夫石时间。
他可能只是迟到了。当室友问起时,林小满这样解释,万一他今天来了呢
秋去冬来,林小满的等待从短袖换成了羽绒服。校门口的保安大叔已经认识她了,有时会递给她一杯热水:小姑娘,今天也挺冷啊。
谢谢叔叔。她总是礼貌地接过,然后继续望着人来人往的校门。
第一学期结束的那天,林小满像往常一样站在校门口。雪花飘落,她呵出的白气在眼镜上凝结成霜。保安大叔走过来:放假了,明天学校就关门了。你...还要等吗
林小满这才意识到,一个学期过去了。陈暮没有来,也没有任何消息。她低头看着雪地里的脚印,轻声说:不等了。
但她撒谎了。第二年春天开学,她又回到了那个位置。只是这次的等待从每天变成了每周五下午。理智告诉她希望渺茫,但心里那个小小的声音仍在说:万一呢
大一下学期,林小满偶然在社团招新表上看到了建筑爱好者协会。她的手指不受控制地指向那个名字。
同学对建筑感兴趣招新的学长热情地问。
我...想学素描。林小满轻声说,建筑素描。
学长有些惊讶:我们主要是学习建筑知识,不过确实有素描课。为什么想学这个
因为...林小满的眼前浮现出陈暮翻看建筑杂志时发亮的眼睛,一个朋友喜欢。
加入建筑社后,林小满开始系统学习素描。她没有艺术基础,进步很慢,但异常刻苦。当其他社员在讨论最新的建筑潮流时,她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一笔一画地临摹着各种建筑草图。
你画得很特别。一次社团活动上,指导老师评价她的作品,技术还不成熟,但有种...感情在里面。
林小满低头看着自己的画——那是她凭记忆临摹的陈暮设计的海浪音乐厅。粗糙的线条里,藏着她无法言说的思念。
大二那年秋天,一条消息在校园论坛上传开:医学院转来一个长得很帅的男生,据说是因为父亲生病才延迟入学。林小满看到帖子时正在食堂吃饭,筷子啪嗒一声掉在桌上。
她立刻给发帖人发私信:那个医学院的男生,是不是姓陈
对方回复很快:不清楚全名,只听说他家里好像有医生,他自己也是因为家庭原因晚入学一年。
林小满的心跳快得几乎要冲出胸膛。所有细节都对得上——晚入学,医生家庭,父亲生病...她甚至没吃完饭就冲出了食堂,一路狂奔向医学院。
十月的风刮在脸上生疼,她却感觉不到。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陈暮回来了,他来找我了!
医学院教务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