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师告诉她,那名转学生正在3号实验楼上解剖课。林小满站在教学楼外的树下,双腿发软。下课铃响,学生们鱼贯而出。她瞪大眼睛搜寻着每一个身影,终于,一个高挑的男生独自走了出来。
从背后看,那身形确实像极了陈暮。林小满的呼吸几乎停滞,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男生转过身——
一张完全陌生的脸。
林小满僵在原地,浑身的血液似乎瞬间冷却。那个男生奇怪地看了她一眼,走开了。秋风吹落一片枯叶,轻轻打在她肩上。
回宿舍的路上,林小满的手机响了。是建筑社的学长,通知她下周的素描比赛入围了决赛。
你的那幅想象中的音乐厅获得了评委一致好评,学长的声音充满兴奋,他们说创意非常独特!
林小满机械地道谢,挂断电话。那幅画,是她根据陈暮当年在素描本上的设计完成的。即使他人不在身边,他的影子依然渗透在她生活的每个角落。
大三那年,林小满不再每周去校门口等待了。但她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每年六月毕业季,她会回到高中母校门口,静静地站一会儿。她告诉自己这只是怀旧,但心底知道,她在期待一个不可能出现的重逢。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毕业典礼上,林小满作为建筑社的代表展示了她的毕业设计——一座儿童医院的建筑模型。指导老师向参观的校领导介绍:这个设计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完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满了温暖和想象力。林同学说她的灵感来自一位朋友。
那位朋友今天来了吗校长和蔼地问。
林小满摇摇头,微笑着说:他在很远的地方。
毕业后,林小满顺利考入本市一所中学担任美术老师。她没有搬去学校提供的教师公寓,而是在老城区租了一间小房子——那里离她和陈暮一起走过的小路很近。
工作第一年的冬天,林小满路过一家新开的书店,橱窗里陈列着《当代年轻建筑师作品集》。她鬼使神差地走进去,翻开目录,手指突然僵住了——陈暮两个字赫然在列。
心脏狂跳着翻到那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照片:陈暮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一座造型现代的建筑物前。照片下的简介写着:陈暮,新锐建筑师,毕业于上海XX大学建筑系,曾获......
林小满的指尖轻轻触碰照片上的脸。七年了,陈暮的五官更加立体成熟,但那个酒窝还在,笑起来的样子依稀有着当年的影子。简介末尾提到他目前在上海某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
那天晚上,林小满在电脑上搜索了所有关于陈暮的信息。他的大学、他的作品、他获得的奖项...甚至在一篇采访中,他提到:高中时曾想过放弃建筑梦想,感谢一位老师鼓励我坚持下来。
老师林小满苦笑着关上电脑。原来在陈暮的记忆里,她只是一个模糊的老师形象了。
2018年冬天,高中同学群里开始讨论五周年同学会。林小满几乎从不参与群聊,但这次她盯着班长刘婷发的通知看了很久:12月24日平安夜,母校旁边的酒店,欢迎大家携伴参加!
平安夜...那是陈暮送她红色围巾的日子。林小满打开衣柜,围巾依然好好地保存在那里。一个疯狂的念头浮现在脑海:如果他去呢
同学会前一周,林小满在朋友圈看到了刘婷转发的照片——建筑论坛上海站,陈暮作为主讲嘉宾之一出席。照片上,他正与一位漂亮女生交谈,两人看起来十分熟稔。
看来他不会来同学会了。室友小彤评论道,人家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呢。
林小满没有回复,只是默默关掉了手机。同学会那天,她还是去了,依然梳着高马尾,戴着黑框眼镜,穿着风格保守的连衣裙。她告诉自己,这只是为了和老同学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