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手帕,轻轻盖在冷却的煤炉上,像盖上一本写满故事的书。

    远处,幼儿园的孩子们唱着歌走来,歌词里的灶台星星热汤与煤灰、油香混在一起,在初春的空气中发酵成最温暖的烟火气。苏星望着黄耀斌擦拭老照片的背影,忽然明白:所谓永恒的灶台,从来不是冰冷的砖石与钢铁,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掌心的温度,是永不熄灭的、照亮夜归人前路的星芒。

    第六章:星芒重现(终文)

    黄耀斌的指尖摩挲着蓝白手帕的边缘,绣线间还残留着二十年前的皂角香。吧台水渍在帕子下渐渐消失,露出木纹里细密的刀痕——那是女儿小时候用蜡笔刻下的星星。窗外,惊蛰的雷声像远处有人轻叩岁月的门环,细碎的雨点开始在玻璃上织出蛛网般的纹路。

    我叫苏星。背着帆布包的女孩走进来,雨水在她脚边汇成小小的水洼。她取下兜帽,露出利落的短发,发尾染着淡淡的紫色,在美食博主@老灶日记的视频里见过您,说这里的红烧肉里有时光的焦糖色。

    林筱端着热茶从后厨出来,瓷杯上的青花图案与女孩帆布包上的灶台刺绣遥遥相对。先喝口姜茶暖暖,她递过杯子,目光落在女孩袖口露出的纹身——那是只衔着炒勺的衔环雀,学做菜很苦,比这姜茶还辣。

    苏星捧着茶杯点头,热气氤氲中,她看见黄耀斌将手帕仔细折好,放进围裙口袋。我奶奶临终前说,女孩的声音突然哽咽,她最遗憾的是没把蜂窝煤炉的火候传给我妈。现在我妈总说智能炒菜机什么都好,可我闻着那味道,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黄耀斌忽然想起自己的父亲,临终前握着他的手,掌心的老茧刮过他的虎口:炒菜要像做人,得耐得住慢。那时他还不懂,直到在海鲜市场被蚝壳割得满手血,才明白有些东西必须亲手传承。

    先从生火开始。他领着苏星来到后厨角落的蜂窝煤炉前,铁钳夹起煤块时发出轻响,看这蜂窝煤,眼儿要朝上,就像人要透气。女孩蹲下身,火苗映着她专注的脸,第一次划火柴时手一抖,火柴梗掉进灰堆里。

    黄夏抱着智能菜谱平板路过,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温度曲线:用红外测温仪先测煤块中心温度,达到600度再放锅。苏星抬头,看见黄耀斌正用竹片拨弄炉灰,动作像在给熟睡的婴儿盖被子。两种声音在厨房交织,像新旧时光的对话。

    三天后的傍晚,苏星第一次独立炖骨头汤。蜂窝煤炉的火光照亮她鼻尖的汗珠,黄耀斌站在五步外,看着她手腕挥动的弧度。汤勺要顺着一个方向搅,他忽然开口,就像人生,总得有个方向。女孩一愣,汤勺差点碰翻锅盖,却在汤汁溅出的瞬间,闻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焦香——那是奶奶菜谱里的意外之喜。

    深夜打烊,黄夏调试新上线的火候故事模块,苏星凑过去,看见自己生火的视频被剪成片段,配文传统灶台的第1001次呼吸。弹幕里有人问:这冒烟的炉子怎么比智能设备好看黄夏笑着打字:因为它有心跳。

    林筱在吧台擦着玻璃杯,忽然想起苏星帆布包里掉出的照片——年轻女孩扶着坐轮椅的老太太,背景是闪烁的智能厨房设备。你奶奶的病......她欲言又止,苏星却笑着摇头:阿尔茨海默症,她现在连我都不认识了。但每次闻到煤炉味,她眼里会有光。

    惊蛰的雨停了,月光从云层里探出头。黄耀斌站在门口送苏星,看见她掏出手机照亮巷口,屏幕壁纸是张泛黄的菜谱,手写的蜂窝煤炖骨旁画着星星。这是奶奶的字迹,她轻声说,医生说,气味记忆是最后消失的。

    回到厨房,黄耀斌发现女儿在蜂窝煤炉旁放了个微型摄像头,镜头正对着跳动的火苗。我在采集传统火候的情感数据,黄夏转动平板,屏幕上的火焰光谱与心电图惊人相似,也许有天,智能设备能学会温柔。

    林筱端来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灶台间的星茫·第二部简介 >灶台间的星茫·第二部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