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的烟熏味——那是蜂窝煤炉独有的气息。
现在换你。黄耀斌退后半步,把炒锅递给苏星。女孩的手比初次生火时稳了许多,却在糖色开始变深时慌了神。别急,林筱递来一碗温水,火候不够可以补,过了就难回头,就像人生。苏星点点头,想起躺在病床上的奶奶,每次喂她吃饭时,老人眼里闪过的迷茫与偶尔的清明。
上午十点,餐馆准时开门。穿潮牌卫衣的小吴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蜂窝煤炉前的苏星:家人们,这是新来的学徒妹妹,正在挑战传统炒糖色!弹幕飞快滚动:妹妹加油!智能炒糖机哭晕在角落求链接!
黄夏站在透明玻璃后调试智能菜谱平板,屏幕上的糖色温度曲线跳动着,与苏星锅中的实际温度相差5度。她皱眉记下数据,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抽泣声——那位总在角落吃阳春面的失恋姑娘,今天带着新男友来,说这里的烟火气治好了我的失眠。
看,黄耀斌用铁钳拨弄煤块,火星溅起又落下,智能设备能记录温度曲线,却记录不了失恋姑娘的眼泪,和她吃第二碗面时的笑容。黄夏望着平板上的曲线,忽然在波动处看到了心跳的形状。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厨房,苏星终于成功炒出合格的糖色。黄耀斌往她碗里夹了块红烧肉,酱汁挂在肉皮上,像裹着一层透亮的琥珀。尝尝,他说,火候到了,肉香和酱香就会拥抱。苏星咬下一口,忽然想起奶奶做的红烧肉,也是这样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原来秘诀不在精准的温度,而在翻炒时的耐心,和煤炉里跃动的、带着人情味的火。
深夜打烊,黄夏坐在吧台前整理数据。智能菜谱的情感温度模块始终显示异常,无论怎么优化算法,传统灶台的风味物质数据总是带着无法解析的波动。她望着蜂窝煤炉余烬,忽然想起苏星说的话:奶奶说,灶神住在煤炉里,每次添煤时,要轻轻说辛苦了。
林筱擦着酒杯走过来,杯壁映着她眼角的皱纹:小夏,知道你爸为什么总留着那块手帕吗她指着黄耀斌正在擦拭的老照片,那是我用第一笔工资买的,绣星星时扎破了七次手指,他说这是我们的星光。
黄夏忽然明白,那些智能设备无法解析的波动,是掌勺人的呼吸,是对食材的歉意,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小心烫。她在菜谱本上写下:真正的火候,藏在温控器无法捕捉的缝隙里,藏在掌心的老茧与围裙的油渍里,藏在每个说再来一碗的深夜里。
凌晨三点,苏星坐在炉前发呆,手里握着奶奶的菜谱。黄耀斌递来一碗热汤,碗沿的缺口正好抵着她的掌心:想奶奶了女孩点点头,菜谱上蜂窝煤炖骨的字迹被泪水洇开。她一定很高兴,黄耀斌望着炉火,有人愿意接过她的星星。
窗外,惊蛰的月亮爬上中天,照亮深夜食堂的招牌。黄夏关掉最后一盏智能灯,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中,蜂窝煤炉的余温还在轻轻呼吸。苏星翻开新的一页笔记本,画下跳动的火苗,旁边写着:火候不是数字,是灶台与掌勺人之间的对话,是跨越时光的星星接力。
晨光微露时,送菜的陈叔带来个消息:社区要办老灶文化节,邀你们当主会场。黄耀斌与林筱对视,看见彼此眼中的光。苏星忽然指着窗外,一群麻雀停在蜂窝煤炉的烟囱上,像一串会跳动的音符。
我想给奶奶打电话,苏星掏出手机,视频通话接通的瞬间,老太太对着镜头茫然眨眼。但当镜头转向蜂窝煤炉,火苗跃动的光影落在老人脸上时,她忽然笑了,用含糊的声音说:火......暖。
黄夏举起平板,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情感数据波动。她看见,在智能设备的光谱里,老太太的笑容与蜂窝煤炉的火苗,共同组成了一道温暖的星芒。
爸,黄夏忽然说,我们的智能菜谱,或许不需要完美模拟传统,而是该学会敬畏传统。黄耀斌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蓝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