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色呢子大衣,围巾在风中轻轻飘动。她比在村里时白了些,眼睛依然那么亮。
你真的来了。她小跑过来,脸颊因寒冷而泛红。
嗯。我点点头,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后只挤出一句,复习得怎么样
还行。她眨眨眼,就是物理有点难。
我们相视一笑,默契地没有多说什么。但我知道,我们心里想的都是同一件事——这次一定要改变命运。
第十一章:金榜题名
考试持续两天。语文、数学、政治、理化...每场考试我都全力以赴。尤其是数学最后那道附加题,恰好是苏晓寄来的资料里类似的题型,我几乎能背出解题步骤。
考完最后一场,我和苏晓并肩走出考场。冬日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在地上投下两个长长的影子。
感觉怎么样我问。
比前世强多了。她轻声说,然后像意识到说漏嘴似的,赶紧补充,我是说,比想象中容易些。
我笑了:是啊,重生确实有帮助。
苏晓猛地停住脚步,瞪大眼睛看着我:你...你真的是...
和你一样。我点点头,前世我被冤枉坐了二十年牢,出狱时已经改革开放多年,却什么都赶不上了。
雪花开始飘落,苏晓的眼圈红了:前世我被李国强卖到了山里,三年后才逃出来...但已经错过了高考,一辈子在纺织厂当女工。
我们站在雪中,像两个穿越时空的旅人,分享着只有彼此才懂的伤痛与庆幸。
这次一定会不一样的。我轻声说。
一个月后,成绩公布。我考了全县第三,苏晓第五。我们都被省城师范大学录取了,我读物理系,她读中文系。
第十二章:大学时光
1978年春天,我和苏晓坐上了开往省城的火车。赵大山、刘书记和村里许多人都来送行,站台上热闹得像过年。
好好学!赵大山使劲拍我的背,放假记得回来看看!
火车启动时,苏晓悄悄握住了我的手。窗外是飞速后退的田野和村庄,而我们,正驶向全新的人生。
大学生活比想象中更充实。图书馆、实验室、阶梯教室...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常常学习到深夜。苏晓则展现出文学天赋,她的诗在校刊上发表,还加入了学生会。
我们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周末去公园散步。但关于重生的事,我们都默契地很少提起。那像是一个共同的秘密,埋在心底最深处。
大三那年春天,苏晓的父亲突然病重。我去医院看她时,她正坐在走廊长椅上发呆。
医生说是肝癌晚期...她声音沙哑,前世他没能等到平反就...我以为这次会不一样...
我不知如何安慰,只能轻轻抱住她。她在我肩上无声地哭泣,泪水打湿了我的衬衫。
至少...这次你陪在他身边了。我低声说。
苏父去世后,苏晓变了很多。她更加努力学习,仿佛要把两辈子的劲都用上。毕业后,她被保送到北京读研究生,而我则留校任教。
第十三章:各自前行
八十年代的中国日新月异。我在大学里见证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参与了第一批出国留学考试,还跟着教授做科研项目。
苏晓从北京来信说,她被分配到社科院文学所工作,正在参与编纂一部当代文学史。
...前天路过当年插队的地方,突然很想吃村里的柿饼。你还记得知青点后面那棵柿子树吗秋天时满树橙红,像挂满了小灯笼...
读着她的信,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站在知青点的院子里冲我笑。
1985年,我获得了一个去美国访学的机会。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