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饼干,是会变的数字呀!
第四章:五毛硬币的神秘力量——五岁小学生的零钱启蒙仪式
乐乐上小学第一天,张磊往他书包里塞了个布钱包,里面装着五枚五毛硬币。这是你的启动资金,爸爸严肃地说,记住,钱要花在刀刃上。放学时张磊去接他,发现钱包空空如也。我把钱给同学了,乐乐仰着沾着巧克力的脸,他说给我五毛就能当小组长。张磊差点噎住,回家后立刻召开金钱安全会议:钱不能随便给人,就像不能随便把零食给陌生人。
他们发明了零花钱三原则:第一,记账(用画图画的方式);第二,储蓄(每周存一枚硬币);第三,分享(捐一枚给小区流浪猫)。乐乐的记账本成了抽象派画作——一个冰淇淋蛋筒代表买零食,一个哭脸代表被骗钱。有次他想买校门口的魔法石子,盯着记账本上的冰淇淋画了十分钟,最后摇摇头:买石子就不能吃冰淇淋了,不划算。
最有仪式感的是存钱罐开光仪式。张磊带乐乐去超市选了三个卡通罐子:戴墨镜的花先生,系领带的存先生,戴光环的捐小姐。乐乐每天放学都要给三个罐子请安,往里面塞硬币时还要念叨:花先生少拿点,存先生多吃点,捐小姐别饿着。这套仪式让他养成了初步的理财习惯,有次班主任居然在班会上表扬:乐乐同学把攒的零花钱捐给了山区小朋友,值得学习!张磊偷偷给儿子竖了个大拇指:这波捐小姐养得不错!
第五章:盲盒陷阱与七天冷静期——六岁娃的消费心理攻防战
乐乐上一年级时,盲盒成了校园顶流。他放学回家时书包晃得像拨浪鼓,倒出一堆恐龙盲盒残骸:爸爸,我抽了十次才抽到隐藏款!张磊看着满地碎纸片,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集邮的傻事,但很快发现问题——乐乐把一周零花钱全砸盲盒了,现在连买橡皮的钱都没有。
data-faype=pay_tag>
盲盒就像抛硬币打赌,张磊拿出一枚硬币抛向空中,你觉得抛十次能赢几次乐乐想了想:五次结果抛了二十次只赢了七次。商家就是算准了你们觉得下一次一定中,张磊把硬币拍在桌上,这叫赌徒心理,就像你玩游戏总觉得下一关能爆装备,但可能把血条耗光。
为了对抗盲盒诱惑,张磊发明了七天冷静期制度。乐乐看中一个会发光的机器人,爸爸没直接拒绝,而是在他床头贴了张记录表:每天画颗星,七天后还想要就买。第三天乐乐就发现,同桌的机器人发光功能坏了,顿时兴趣大减。爸爸,原来想要的东西放一放,就像化掉的冰淇淋,不甜了。他把记录表折成纸飞机,省钱的同时还学会了延迟满足。
更妙的是替代品计划。当乐乐吵着要买贵得离谱的正版盲盒时,妈妈带他去了手工店:我们自己做盲盒吧,里面放你喜欢的贴纸和小零食。母子俩用鞋盒做了个豪华盲盒,乐乐往里面塞了自己画的奥特曼卡片。第二天他在学校搞起自制盲盒交易,用三个自制盲盒换了同学的正版玩具,还赚了两张贴纸。爸爸,我发现自己做的比买的更值钱!张磊点头:这叫附加值,就像你给卡片画了签名,就变成限量版了。
第六章:菜市场里的价格战——七岁娃的供需关系实地考察
乐乐上二年级时,数学学到加减法应用,张磊决定带他去菜市场上实践课。今天你当小管家,爸爸塞给他二十元,负责买晚餐食材,但不能超预算。小家伙攥着钱走进菜市场,立刻被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震懵了:叔叔,你的西红柿怎么卖阿姨,黄瓜便宜点嘛!
最精彩的是买鱼环节。乐乐指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老板,这条鱼多少钱十五块。乐乐模仿着妈妈的样子还价:十块行不行我明天还来买。鱼老板被逗笑了:小朋友,鱼要吃新鲜的,明天就不活啦。张磊趁机讲解:这就是时效性,活鱼比死鱼贵,就像刚出炉的面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