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货币鉴定师,经常拿着同学的零花钱对着光看,被老师笑称小验钞机。
第十章:模拟股市与家务概念股——十一岁少年的投资思维养成
乐乐上五年级时,张磊发起了家庭模拟股市。他把家务做成股票:洗碗是餐饮服务股,每次涨1毛;拖地是基建工程股,每次2毛;但如果乱扔袜子,就会触发环保处罚股,扣掉5毛。乐乐为了让股票升值,研究出高效家务法——用洗衣机甩干袜子的同时擦桌子,被妈妈称为时间管理大师。
爸爸,为什么拖地股比洗碗股贵乐乐盯着K线图问。张磊指着湿漉漉的地板:因为拖地更累,风险更高(容易滑倒),所以回报也高。这叫风险溢价,就像你买稀有卡片要多花钱。从此乐乐学会了评估投资风险,遇到高回报的家务时,会先考虑难度系数。
最搞笑的是妹妹哭闹指数。每当妹妹大哭,全家股票都会暴跌,乐乐不得不去哄妹妹来稳定大盘。爸爸,妹妹就是黑天鹅事件!他抱着妹妹无奈地说,张磊笑得喷茶:没错,生活中总有
ued
的哭闹,要学会应对突发风险。这套家庭股市让乐乐轻松理解了投资原理,后来在学校的理财比赛中,他用低买高卖的策略赢了一等奖。
第十一章:手机支付与现金对比实验——十二岁少年的数字金融认知
乐乐上初中后,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也开始接触移动支付。爸爸,手机扫码真方便,钱嗖一下就过去了。他晃着手机说。张磊却拿出一个透明存钱罐:我们做个实验,你把每周零花钱分成两半,一半放手机,一半放存钱罐,看看一个月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一个月后,乐乐盯着空了的存钱罐和手机里的余额,若有所思:爸爸,现金花完能看见,手机里的钱花着没感觉。张磊点头:这就是数字支付麻木症,就像你吃薯片,袋装的知道吃了多少,桶装的不知不觉就吃完了。从此乐乐养成了现金记账习惯,每次手机支付后,都要在存钱罐里拿出对应现金放一边,看着实体化的消费,花钱果然谨慎多了。
他们还玩起无现金挑战。周末全家出门不带手机,只用现金消费。乐乐拿着皱巴巴的纸币买早餐时,突然理解了找零的乐趣。爸爸,现金摸起来有温度,他捏着硬币说,手机里的钱太冷冰冰了。张磊趁机科普:现金是看得见的钱,手机是看不见的钱,但本质都是劳动换来的,要同等珍惜。
第十二章:游戏装备交易与风险控制——十三岁少年的虚拟经济实践
乐乐迷上网络游戏后,开始研究装备交易。他把自己攒的稀有武器挂在平台上,居然真的卖出了50元。爸爸,这算不算虚拟资产变现他晃着手机里的到账通知。张磊点头:算,但记住虚拟世界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泡泡糖吹得再大,也怕扎破。
果然,不久后乐乐就遭遇了交易陷阱。他用高价买了个极品装备,结果发现是被封号的账号里的,很快就被系统回收了。爸爸,我被骗了!他哭丧着脸说。张磊没有批评,而是和他一起分析:第一,没核实卖家信誉;第二,没走平台担保;第三,被低价诱惑冲昏头脑。这就像你买二手玩具,不检查质量就付钱。
这次教训让乐乐学会了风险控制。他制定了虚拟交易三原则:走正规平台、查卖家评价、设心理价位。后来他还成了游戏里的装备经纪人,帮同学鉴定装备价值,收取少量中介费。爸爸,我发现虚拟经济和现实一样,他一本正经地说,都需要诚信和眼光。张磊笑着摇头:臭小子,都会用专业术语了!
第十三章:兼职打工与时间定价——十四岁少年的职业初体验
乐乐上初二时,提出想打工赚钱。张磊帮他联系了小区书店的兼职——周末整理书架,一小时10元。第一天下班回家,乐乐累得瘫在沙发上:爸爸,原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