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君臣一心(求月票、求推荐票)
君臣一心(求月票、求推荐票)
“再等等。”
仇士良懒懒地抬起三根手指,绣着金线蟒纹的袖口,疑似在烛火下吐出了蛇信。
立时有手下上前,用铁钩刺啦一声,撕开粘连在男子口鼻处的湿纸。
那人胸腔剧烈起伏着,被水泡得发白的嘴唇使劲翕张:
“是李景让……那夜秘密拜会我家家主的,是礼部侍郎李景让……”
“说了什么?”
“我不记得了,不记得……”
仇士良忽然俯身,捻起案头一块浸透的桑皮,慢条斯理地往男子青紫的脖颈上贴。
“说是要在殿试上对付您!”
仇士良毫无意外地点点头,将整沓湿纸摁在男子脸上,浑浊的笑声从他喉间溢出:
“李台郎,我就知道是你。”
田录瞥见干爹抚弄玉扳指的细微动作,心里瞬间明白,这是打算留活口的意思。
当然,要留下的并非李德裕府上的这名仆人。
而是黄巢。
“卷子拿给我看看。”
田录赶忙双手将黄巢的殿试考卷,递到仇士良面前。
仇士良展开卷子,目光扫到卷尾的两首诗时,不禁微微一怔,脸上浮现出一丝难得的震惊之色:
“好诗才!”
邱慕阳眼中也闪过一抹讶异,不过他生性冷淡,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仇士良看着田录,开口问道:
“慕阳排
君臣一心(求月票、求推荐票)
从第十一名开始,他全神贯注地阅起卷来,手中的笔不时在试卷上批注几句。
没过多时,黄巢的试卷便呈现在他眼前。
初看之下,李炎发现黄巢前面几道题的作答,表面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暗藏玄机,仿佛有某种新奇的见解呼之欲出。
李炎联想到黄巢在宣政殿上刚正不阿,当着仇士良的面告发其孙子的场景,满意道:
“黄士子德才兼备,如此排名,实至名归。”
他原本以为,主考官李景让会出于上述之事,黜落这个让他遭受贬谪的青年人。
事实却出乎李炎的意料。
李景让依旧秉持公心,甚至还愿意为此人与同僚据理力争。
李炎刚想脱口夸赞一句“肱股之臣”,可一翻页,那首《石灰吟赠乐和李公》便映入眼帘,不禁勃然色变。
又待他读完全诗,疑虑再次消散,转而重新认可了李景让的做法,感叹道:
“借物喻人,表意深刻,此首诗作堪称本届殿试第一。”
但当李炎继续往下,读完黄巢诗作第二首,《梦中人龚自珍赠会昌杂诗》——
他整个人猛地一震,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
许久之后,李炎才发觉,自己已然单手支撑书案,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如今的大唐藩镇割据,犹如一盘散沙,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
李炎急需一场如诗中所言的风雷变革,来打破这改朝换代的僵局,重新凝聚九州人心。
“万马齐喑究可哀。”
朝堂之上,宦官干政,有识之士难以发声,有志之士被打压排挤,整个朝廷宛如一潭死水——
不正是诗中所描述的,万马齐喑的悲哀景象吗?
“我劝天公重抖擞。”
李炎代入天公,想到自己虽贵为天子,但在中兴大唐的路上举步维艰。
这句诗无疑是在敦促他,身为大唐的天子,要重新振作起来,冲破重重阻碍。
“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