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九月的扬州蒸腾着黏腻的暑气,林晚秋拖着行李箱穿行在青石板路上。箱轮碾过砖缝的每一声顿挫,都像心跳漏了一拍。校门口
育英小学
的匾额蒙着层薄灰,剥落的金漆神似秦岭老家岩壁上的苔藓。同样被时光啃噬过的痕迹,没有故乡的熟悉与亲切,在异乡显出的只有几分寂寞与苍凉。
蒸腾的热气裹着骨汤的鲜香漫过食堂,白瓷碗里的大煮干丝浸润在奶白的汤汁中,翡翠般的虾仁点缀在软嫩的豆腐丝间,油焖笋段闪着琥珀色的光。林晚秋咬下一口清炖狮子头,舌尖瞬间被醇厚的肉香与微妙的胡椒辛香包裹,细腻的肉质在齿间化开,却不见预想中的重味。
姑娘是北方来的
打菜阿姨操着清亮的扬州话,竹制漏勺在高汤里荡起涟漪,我们淮扬菜讲究原汁原味,吃的就是个清鲜。
林晚秋低头搅动着汤勺,碗底沉淀的火腿丁泛着暗红。邻桌老教师们用方言谈论着鉴真东渡的典故,吴侬软语像瘦西湖的水波,轻轻漫过耳畔,却总隔着层听不真切的薄雾。她望着碗里浮起的枸杞,忽然想起秦岭山脚下那碗油泼辣子盖满的扯面,红亮的辣油在记忆里滋滋作响。
蝉鸣最盛的午后,会议室的空调外机发出刺耳的嗡鸣。林晚秋缩在角落,笔记本纸页被汗水洇出波浪纹。年级组长陈素琴的声音裹着蜜糖:小林啊,年轻人多锻炼是好事。这次教职工课间操比赛,你就代表科学组参加吧。
可是陈老师,我的课......
科学课能有多忙
陈素琴修剪精致的眉毛挑起,集体荣誉感不能丢,就这么定了。
散会后,她望着课程表上密密麻麻的十六节科学课,三个班的副班主任工作像铅块压在纸上。抽屉深处母亲寄来的艾草贴包装袋早已发潮,那股熟悉的草药香,此刻也带着几分无力的安慰。
第一次加练时,夕阳把操场染成锈红色。林晚秋的队服布料粗粝,摩擦着皮肤,让她想起实验室打翻的铁锈溶液。领操员的口令声里,她的动作总比别人慢半拍。
小林,你这是打太极呢
舞蹈教练陆明的扬州话软糯得像学校对面摊子上的糍粑,和瘦西湖的石头似的,硬邦邦。她咬着牙调整姿势,膝盖传来尖锐的刺痛。去年在秦岭考察摔断的韧带,此刻像埋在皮肉里的碎玻璃,随着每个动作反复搅动。
夜幕降临,办公室只剩一盏台灯亮着,运河上货船的灯光在墨色水面拖出长长的光带。林晚秋正在批改作业,红笔划过本子的痕迹,像极了她此刻凌乱的生活。母亲的语音跳出来:秋啊,山里的野艾长得正好,给你再寄点
她盯着手机直到屏幕熄灭。远处飘来扬州评话的唱腔,软糯的调子混着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如同她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的注脚。
第二天的科学课,实验箱里准备好的铁钉少了一半,铜线纠缠成乱糟糟的团。林晚秋站在讲台上,二十双眼睛亮晶晶地望着她,手心的汗洇湿了教案。
老师,是不是材料不够
前排的王志宇突然举手。男孩皮肤黝黑,眼神却像秦岭清晨的露珠般透亮。
没关系,我们先讲解原理......
她强作镇定,可孩子们失望的神情还是像针尖扎进心里。下课铃响,王志宇磨磨蹭蹭走到讲台前,从裤兜里掏出个铁皮盒:老师,我家里装修剩下的钉子,擦一擦能用。
盒子里躺着几枚生锈的铁钉,还混着几颗牛皮糖。糖纸印着
扬州特产,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林晚秋接过盒子时,触到男孩掌心的薄茧,喉咙突然发紧。这份意外的善意,像暗夜里的一点星火,照亮了她连日来的疲惫。
暮色渐浓,锈红色队服在夕阳下愈发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