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5章 万岁心悸·千岁神忧
和为要”。朱高炽握着她的手,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心里的戾气渐渐散去。他知道,迁怒于后宫女子换不来边关的安宁,真正的怒火,该留给漠北的瓦剌铁骑;真正的硬仗,要靠将士们在疆场上打赢。

    只是这深宫与疆场的双重煎熬,早已让这位六旬帝王身心俱疲。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轻声叹了口气——或许只有在这一刻,握着赵贵妃的手,他才能暂时忘记那些烽火狼烟,寻得片刻的安宁。而后宫的妃嫔们听闻责罚取消,虽仍心有余悸,却也悄悄松了口气,只是那绿头牌背面的朱砂月牙,许久都没人敢去擦掉。

    《明实录》里那句“太子数夜梦战,呼博罗纳哈勒休走,声彻慈庆宫”,道尽了朱瞻基那段时日的煎熬。秋夜的慈庆宫总是笼罩着淡淡的烛影,太子妃胡善祥提着羊角灯走进寝殿时,总能看见朱瞻基双目紧闭地躺在床上,眉头拧成个疙瘩,嘴里不时蹦出“列阵”“放箭”的呓语,有时甚至猛地坐起,手作握槊状,对着空无一人的帐顶嘶吼:“博罗纳哈勒休走!”声音撞在殿梁上,惊得窗外的夜鸟扑棱棱飞起。胡善祥只能轻轻按住他的肩膀,在他耳边柔声低语:“殿下,是梦,醒了就好了。”直到他额头的冷汗渐渐褪去,呼吸重新平稳,她才能在灯影里松口气。

    隔天清晨,侧妃孙氏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觐见。朱瞻基正站在大案前丈量地图,手指顺着长城的走向滑动,指尖在宣府、大同的位置反复摩挲。“殿下,看看孩子吧。”孙氏轻声唤道,将女儿递过去。朱瞻基伸手去接,目光却还黏在地图的关隘上,指尖不慎碰掉了孙氏发间的金簪。簪尖划过女婴细嫩的眉心,留下一道浅浅的红痕,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像一盆冷水,才让朱瞻基猛地回神,慌忙接过女儿轻哄,看着她眉心的红痕,心里一阵刺痛——连日的战事推演,竟让他连抱孩子都失了分寸。

    漠南的瓦剌中军帐内,气氛比塞外的秋风还要冰冷。也先攥着马鞭在帐内来回踱步,脚下的羊毛地毯被踩出深深的褶皱。他的马鞭不住抽打挂毯上绣着的明长城图案,鞭梢一次次抽在山海关的位置,将挂毯的流苏打得粉碎,细碎的线头缠住他的手腕,像一道道无形的锁链。帐外的风卷着沙砾拍打毡帐,发出“噼啪”的声响,像在催促他做决定,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对于战争接下来的走向,他根本没底。

    “父亲……”博罗纳哈勒捂着还未痊愈的刀伤,与弟弟阿失帖木儿一前一后跟在他身后,两人的眼神里都藏着化不开的忧虑。阿失帖木儿的额角还缠着绷带,那日在阴山被箭射落的阴影,至今没从他眼里散去。

    也先停下脚步,马鞭“啪”地掉在地上。他望着帐外飘扬的狼头旗,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我不知道……”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未察觉的疲惫,“我也不知道这个秋天,能不能一举击垮大明。”

    他以为朱高炽不过是个体弱的文弱君主,朱瞻基更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

    “我以为永乐皇帝死后,他的儿子是个软蛋,没想到他的儿孙全都如此决绝,要与我们死战到底……”从黄河岸边的对峙到阴山的拉锯,明军的韧性远超他的想象,那些带着铁砂的白米、藏在山谷的拒马、冒着风雪冲锋的步兵,一次次打碎他“饮马中原”的幻梦。

    唯有呼伦湖畔的草原上,飘荡着截然不同的气息。重获新生的赛罕王——如今该称他为“元宏”了——正指挥着部落族人摆弄汉人的铁犁。阳光洒在他新筑的城郭上,夯土的城墙已砌到丈高,城门口的石碑上刻着“归化城”三个汉字。族人们围在铁匠炉前,看着汉人师傅教他们打造锄头,有人笨拙地握着犁柄在田地里试耕,翻起的黑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女人们学着汉人纺织,纱线在织机上穿梭,织出带着草原花纹的布匹。

    没有了催命的军令,没有了血腥的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简介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目录 > 第95章 万岁心悸·千岁神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