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1983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程建国站在纺织厂斑驳的灰色围墙边,望着光秃秃的梧桐树枝在寒风中抖动。他裹紧身上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呼出的白气在眼镜片上凝结成一层薄雾。

    程科长,厂长叫您去会议室。新来的女工怯生生地站在三米开外,不敢靠近这个厂里有名的冷面科长。

    程建国点点头,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三十四岁的他眼角已经有了细密的皱纹,镜片后的眼睛却依然明亮锐利。作为红星纺织厂最年轻的技术科长,他肩上扛着全厂技术改造的重担,却处处受制于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几十年不变的旧规矩。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厂长马德福正和几个车间主任吞云吐雾。看到程建国进来,马厂长掐灭了手里的烟,脸上堆出程式化的笑容:小程来了,坐。

    程建国没有坐,他站在窗前,让带着煤灰味的春风吹散身边的烟味。厂长,您找我

    关于你上次提的那个进口设备的事,马厂长摸了摸油光发亮的额头,厂党委研究过了,认为现在国家外汇紧张,咱们还是应该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老王他们车间不是还能修嘛,修修补补又三年...

    那台梳棉机已经超期服役八年了,程建国声音平静,手指却不自觉地在窗台上敲击,上个月停机维修二十七次,严重影响生产进度。进口新设备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长期看能提高40%的生产效率。

    财务科长老刘嗤笑一声:小程啊,你就是太理想主义。厂里现在账上就那点钱,工人们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哪有钱买什么进口设备再说了,设备好了,生产多了,卖不出去不还是白搭

    程建国想起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滞销布料,无言以对。这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他提出的改革建议都被各种理由否决。这个曾经辉煌的国营大厂正在被僵化的体制一点点拖向深渊。

    会议结束后,程建国独自在车间里巡视。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女工们麻木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他看到三号织布机又停了,二十岁的女工小李正手忙脚乱地处理断线。

    应该这样。程建国走过去,熟练地帮她接好线头,新工人培训时没人教你这个吗

    小李低着头:培训就讲了半小时安全守则...王主任说干久了自然就会了。

    程建国胸口发闷。他想起去年去广州出差时看到的那家港资纺织厂,现代化的设备,科学的培训体系,工人的效率是这里的三倍。回来后他写了万字建议书,却被马厂长束之高阁。

    程科长!车间门口,他的徒弟小张气喘吁吁地跑来,您家里来电话,说您爱人要生了!

    程建国这才想起今天是妻子的预产期。他匆忙骑上那辆二八自行车,在坑洼不平的厂区路上颠簸。春风裹挟着柳絮扑面而来,他突然想起十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分配到这家工厂时的豪情壮志。那时的他以为凭借知识和热情就能改变一切,如今却连一台老旧的机器都更换不了。

    市妇幼保健院的走廊上,程建国见到了岳母。秀芹怎么样了他急切地问。

    进去两个小时了,岳母皱着眉,你也是,老婆生孩子还上班,厂里离了你就不转了

    程建国没有辩解。在这个计划经济的堡垒里,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出生、上学、分配工作、结婚、分房、生孩子、退休。他曾经以为这就是幸福生活的模板,现在却越来越感到窒息。

    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走廊的寂静。护士抱着包裹好的婴儿走出来:恭喜,是个男孩,六斤八两。

    程建国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皱巴巴的小生命,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孩子纯净的眼睛望着他,仿佛在问:爸爸,你会给我一个怎样的世界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随后被推出来的李秀芹虚弱地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浪潮-风起云涌简介 >浪潮-风起云涌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