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联盟,共抗魏国。目前诸葛恪占上风,但民心所向,仍倾向于与蜀汉友好。
这个情报对我至关重要。我必须找到方法,争取更多东吴大臣的支持,巩固蜀吴联盟。
正式会见时,诸葛恪果然态度冷淡:蜀国使者远道而来,孤深感荣幸。只是国丧期间,不便多谈国事,还请见谅。
我没有气馁,而是巧妙地提及了魏国的威胁:大都督明鉴,魏国虽表面上由曹氏掌权,实则已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师野心勃勃,必将谋划吞并东吴。我国此次派我前来,正是想与贵国商议共同抵御魏国的策略。
诸葛恪冷笑:马军师所言,孤自当记在心中。不过,东吴自有国策,无需外人指点。
会谈不欢而散。我意识到,仅靠正式渠道难以改变诸葛恪的态度。必须另辟蹊径,争取其他大臣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通过各种非正式场合,与东吴的重要大臣接触,详细分析魏国的威胁和蜀吴联手的好处。特别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我着重强调了蜀汉尊重东吴自治和士族利益的承诺。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越来越多的东吴大臣开始倾向于维持与蜀汉的联盟。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陆逊甚至公开支持了我的主张,与诸葛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临行前,陆逊秘密告诉我一个重要情报:诸葛恪虽权势熏天,但行事专断,已引起不少大臣不满。若他继续如此,恐怕难以长久。马军师回国后,可告知诸葛丞相,东吴内部或有变动,届时可再议联盟之事。
带着这个重要信息,我回到了蜀汉。诸葛亮听完我的汇报,若有所思:看来东吴内部不稳,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暂且观望,专注北伐,待东吴内部明朗后再做打算。
就这样,蜀汉的统一大业进入了关键阶段。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军连续发动多次对魏国的进攻,逐步蚕食其领土。魏国在司马师的领导下,虽然顽强抵抗,但内部分裂严重,难以形成有效抗衡。
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军攻破了洛阳城,魏国皇帝曹芳被俘,司马师在混乱中被部下杀死。魏国,这个存在了四十余年的政权,宣告灭亡!
这一震撼性的消息,让整个天下为之动容。诸葛亮在洛阳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宣布恢复汉室统治,并任命刘禅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魏国灭亡后,只剩下东吴尚未统一。然而,就如陆逊所预言的那样,东吴内部很快发生了变故——诸葛恪因专权跋扈被朝臣所杀,朝中大权落入了陆逊等主和派手中。
机会来了。诸葛亮在朝会上宣布,东吴内部已变,陆逊等人掌权,正是我们和平统一东吴的良机。
我站出来补充:丞相所言极是。陆逊为人明智,深知大势所趋。若我们以和平方式提出统一,承诺保全东吴士族利益和地方自治,他们很可能接受。
刘禅也表态支持:朕一向主张和平统一,避免生灵涂炭。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美哉
就这样,我再次作为特使,前往东吴商谈和平统一事宜。这一次,我带着丰厚的条件:承认东吴的地方自治权,保全士族利益,孙亮可保留藩王爵位,东吴将领可保留军职...
陆逊作为东吴的实际决策者,对这些条件进行了认真考量。在一次私下会面中,他坦言:马军师,若在五年前,这些条件绝无可能被接受。但如今天下大势已去,魏国已亡,蜀汉独大。若继续抗拒,恐怕最终结局会更加惨烈。
经过多轮艰难谈判,东吴朝廷最终接受了蜀汉的统一提议。公元263年,孙亮率领东吴大臣正式向蜀汉称臣,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结束,天下重归一统!
刘禅在成都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宣告汉室复兴,天下统一。他特地加封诸葛亮为兴汉王,我则被封为定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