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一、青衿之下的女儿心

    万历十一年的秋阳,透过忠州“明伦堂”私塾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讲堂内弥漫着墨香与旧书的陈味,二十四名学童正正襟危坐,诵读声朗朗如流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陈仲明五十余岁,身着蓝布儒衫,三绺长髯梳理得一丝不苟,正捻须巡视。他目光扫过堂下,忽在西首第三排顿住——那里坐着个新来的学童,名唤“秦郎”,据说是城北秦葵家的远房侄子。这“秦郎”生得面白唇红,眉目清秀得过分,束发的青衿下露出一截脖颈,竟比寻常孩童更显纤细。

    此刻,“秦郎”并未跟着诵读,而是将一本《论语》翻开至《述而篇》,指尖却轻轻叩着案头另一册用蓝布包裹的书——那是秦葵昨夜偷偷塞进她袖中的《吴子兵法》。秦良玉,不,此刻的“秦郎”,抬眼望了望讲台上的先生,又飞快地瞥了瞥左右学童。他们大多十二三岁,唯有她刚满七岁,身形最是矮小,却偏偏坐得最直,小腰板挺得像一杆白蜡枪。

    三日前,她缠着父亲要去私塾读书,秦葵起初死活不允:“哪有女子抛头露面进学堂的?被人知道了,唾沫星子能淹死我们秦家!”良玉却跪在地上,举着那本翻得卷了边的《孙子兵法》节本:“爹爹说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良玉若不识文字,怎懂兵法?怎知天下大势?”

    最终,秦葵拗不过她,寻了顶旧儒巾,裁了件半大的青衿,又教她束发时用布条缠紧胸部,这才谎称“远房侄子来投”,将她送进了陈仲明的私塾。临行前,父亲反复叮嘱:“记住,少言多听,绝不能暴露身份!”

    “秦郎!”陈仲明的声音陡然拔高,打断了良玉的思绪,“为何不随众诵读?”

    全屋学童的目光齐刷刷射来。良玉不慌不忙,起身拱手,声音刻意压得低沉,却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清脆:“回先生,小子在想,‘学而时习之’,若只习文字,不习经世致用之学,又何谈‘说乎’?”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陈仲明眉头微挑,这学童年纪轻轻,竟能从《论语》中引申出“经世致用”?他饶有兴致地走到良玉案前,见那蓝布包裹的书角露出“吴子”二字,眼神顿时锐利起来:“你在读兵书?”

    二、《左传》引经惊四座

    良玉心下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将《吴子兵法》往案头一推,朗声道:“先生曾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小子以为,弘毅之士,当知兵戈之事,方能担天下之重。”

    “荒唐!”陈仲明拂袖而回,走到讲台前,猛地一拍惊堂木,“女子……哦不,尔等学童,当以圣贤书为根本!兵者,凶器也,非君子所宜言。你小小年纪,读此杀伐之书,是何道理?”

    他本想说“女子何需知兵”,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秦郎”虽是孩童,却也是男子身份,若以“女子”论,反倒落了下乘。

    良玉深深一揖,清声道:“先生此言差矣。《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者,礼也;戎者,兵也。二者皆为国之根本,缺一不可。先生教我们读《春秋》,岂不知书中记载战事四百八十余起?若不知‘戎’,又何以知‘祀’之重?”

    她语速不疾不徐,每一个字都清晰入耳,引经据典竟丝毫不差。堂下学童们个个张大了嘴巴,连最顽皮的王二牛也忘了抠鼻孔,呆呆地看着这个新来的“秦郎”。

    陈仲明的胡须微微颤动,他执教三十年,从未有学童敢在课堂上如此辩驳。他定了定神,冷笑道:“纵知兵事,亦非你等黄口小儿所能为。且说这兵书战策,乃赳赳武夫之事,与我等文弱书生何干?”

    “先生错了!”良玉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昔者班昭,女子也,却能续《汉书》,助兄班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巾帼英雄秦良玉简介 >巾帼英雄秦良玉目录 > 第3章